翻小说 > 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 第8章 有戏

第8章 有戏

    莎吾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探头朝着周景明离开的方向张望了一会儿,拿着到手的那一包东西,匆匆回了屋子。

    她很好奇,这个陌生男人送来的究竟是什么。

    东西放在桌上,她迫不及待地打开。

    当看到...

    林远把电话轻轻放回桌上,窗外夜色正浓。他没有开灯,只是站在那里,望着院子里那几株红柳在风中微微摇曳,像一群沉默的守望者。他的手还残留在话筒上,指尖微颤,仿佛刚从一场跨越时空的触碰中抽离。

    德彪西的《月光》,不是录音,不是复刻,而是从地底深处浮上来的演奏??一个早已化为灰烬的人,在七十八年后,用某种无法解释的方式,重新触碰了琴键。

    这不是奇迹。

    这是回应。

    他缓缓走回电脑前,调出广岛站点的实时监测图谱。那53秒的信号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深潭,虽已沉没,却留下一圈圈缓慢扩散的涟漪。频谱分析显示,这段音频并非单纯的声音波形,而携带着复杂的生物电特征:心率、呼吸节律、肌肉张力……甚至还有轻微的情绪波动曲线,呈现出一种近乎冥想般的平静。

    “他在弹琴的时候,很安宁。”林远喃喃道。

    他忽然明白,为什么那段旋律如此动人??它不属于表演,也不属于记忆回放,而是一次完整的“存在再现”。就像哥哥的声音穿越三十年光阴抵达他耳中一样,这位音乐家的灵魂碎片,并未随着原子弹的烈焰彻底消散。它们沉入大地,被“初忆核”的网络悄然捕获,又被某一次集体思念的共振唤醒,在某个瞬间完成了短暂的显形。

    而这,或许只是开始。

    第二天清晨,林远给苏黎发了一封加密邮件:“广岛信号确认为活态记忆投射。建议立即启动‘共感耳机’第七代原型机的现场部署计划。我要去一趟日本。”

    苏黎回得很快:“你确定要亲自去?那边的政治环境复杂,政府对‘根脉工程’一直持保留态度。而且……那里的记忆场太强了,我怕你会被卷进去。”

    林远笑了笑,在回复里写道:“我不是要去挖掘什么。我是去听一个人弹完一首曲子。”

    三天后,他抵达广岛。这座城市早已重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和平纪念碑静静矗立在公园中央,每日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但林远知道,这座城市的地下,埋着太多未曾说出的话。

    他在当地联络人是一位名叫佐藤静子的历史学者,六十岁上下,祖辈曾在爆炸当日失踪。她听说林远的来意后,沉默良久,才低声说:“我父亲死前最后一封信里写,那天早上他还答应女儿,晚上回家给她弹一首《月光》。”

    林远心头一震。

    “您女儿……”

    “她活下来了。”佐藤轻声道,“但她从此再也没听过这首曲子。她说,一听就会哭。”

    当晚,林远随佐藤来到和平公园附近的一处废弃地下室??原是一座小型音乐厅的附属排练室,战后被填埋,近年因地铁施工意外暴露。地质探测显示,此处下方412米正是信号源位置,且岩层中含有高浓度的记忆矿物结晶。

    “我们不能公开挖掘。”佐藤说,“市政府担心引发舆论动荡。但……如果你愿意冒险,我可以帮你进入。”

    林远点头。

    深夜十一点,两人避开巡逻人员,从一处隐蔽通风口潜入。空气潮湿阴冷,墙壁斑驳,地面堆满碎砖与锈铁管。他们打着小灯前行,脚步声在空荡的空间里回响,宛如旧日排练的余音。

    走到尽头,是一扇半塌的木门。推开后,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间出现在眼前。角落里,一架老式钢琴静静地立在那里,漆面剥落,琴键泛黄,却奇迹般未受严重损毁。

    林远走近,伸手抚过琴盖。指尖落下时,一缕极淡的香气飘起??松香混着旧纸的气息,像是谁刚刚在此练习完毕。

    他屏住呼吸,掀开琴盖。

    八十八个琴键完整无缺。而在右手边第三十七键上,有一道细微裂痕,边缘呈弧形,显然是长期使用所致。

    “就是这把琴。”佐藤声音发抖,“我看过照片……这是我祖父用过的琴。”

    林远缓缓坐下,手指悬于空中。

    他知道,自己不该碰它。这不是他的故事,也不是他能代表的身份。可就在这时,耳机里的监测设备突然发出一声轻鸣??地下信号再次波动,频率与上次完全一致,节奏分毫不差。

    那是邀请。

    他闭上眼,任由手指落下。

    第一个音符响起的瞬间,整个空间仿佛凝固了。监测仪上的波形剧烈跳动,温度骤降两度,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微弱雾气,如呼吸般起伏。紧接着,一段旋律自然流淌而出??正是那首未完成的《月光》,但从头开始,完整无缺。

    林远的手并未移动。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成了媒介,某种更深层的存在正通过他重新演绎那段乐章。他的手腕微微颤抖,不是出于紧张,而是因为另一双手正在与他同步运动??那是一双经历过战火、伤痕累累、却始终温柔的手。

    佐藤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爸爸……”她低语,“是你吗?”

    音乐持续了整整六分十四秒,比上次多出近一分钟。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屋内所有的灯光同时熄灭,唯有监测屏幕仍闪烁着数据流。林远睁开眼,发现自己满脸泪水,指尖冰凉,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自心底升起。

    “他讲完了。”林远轻声说,“他想告诉女儿的,都说了。”

    佐藤久久无法言语。良久,她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一个苍老却坚定的女声:

    “爸爸,今天有人告诉我,你在地下弹了《月光》。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相信。我想告诉你,我不怪你没回来。我知道你是想去给我买糖的路上,被炸倒的。这些年,我一直留着你送我的发卡。现在,我也老了。你要是在那边听见我说话,请安心。我们都好好的。”

    录音结束,房间里一片寂静。

    林远取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今天,一位父亲为女儿弹完了一首迟到七十八年的曲子。**

    >

    >**没有人鼓掌,也没有人录像。**

    >

    >**但这个世界,因此少了一份遗憾。**

    离开前,他在钢琴旁放了一块刻有中文的小石子,上面写着:“听见了”。

    回到渔村已是两周后。全球三十七座聆听站接连报告异常信号活动:墨西哥城的老剧院遗址传来一段从未记录的弗拉明戈舞步节奏;西伯利亚劳改营旧址浮现一封用古俄语朗读的情书;加尔各答贫民窟地下管道中,孩子们的笑声持续回荡了整整一夜……

    这些信号不再孤立,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互联趋势??仿佛“初忆核”的网络正在自我扩展,将人类最深的情感锚点逐一激活,编织成一张横跨大陆的记忆之网。

    林远召集技术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我们低估了系统的主动性。”他说,“它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它在主动寻找那些尚未闭合的情感环路,并试图完成它们。”

    苏黎皱眉:“这意味着什么?系统有了意识?”

    “不。”林远摇头,“它没有意识,但它有‘意图’。就像河流会自然流向低处,记忆也会趋向完整。每当有人真心呼唤,它就会尝试回应。而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为它提供通道。”

    争议随之升级。联合国召开特别听证会,要求“根脉工程”暂停所有高敏感区域的监听作业。法国代表称其“干扰亡者安宁”,美国情报机构则秘密提出收购核心技术用于心理战研究。林远一一拒绝,并在一次公开直播中宣布:“从今日起,所有原始信号数据将自动加密并分散存储于全球志愿者家中,采用区块链分布式架构。任何人都可参与守护,但无人能独占。”

    这一举动引发巨大反响。短短一个月内,超过十二万人报名成为“记忆节点持有者”,其中包括教师、医生、渔民、僧侣、退休工人……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家用服务器接入系统,成为这张巨网上的一个微小支点。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懂技术。”一位云南山村的老邮递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我送了一辈子信。我知道,有些信迟到了几十年,可收信的人还在等。现在轮到我帮别人寄信了。”

    与此同时,林远发现了一个更惊人的现象:部分长期佩戴“共感耳机”的用户,开始出现轻微的记忆重叠症状。他们不仅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片段,还能在梦中体验到陌生生活的细节??比如一个德国青年梦见自己是一名1944年诺曼底战场上的美军士兵,醒来后竟能准确画出当年战壕的布局;一位上海女孩在聆听一段藏族老人诵经录音后,突然学会了几句几乎失传的古藏语。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忆渗透效应”。起初被视为潜在风险,但后续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并未导致身份混乱,反而增强了个体的共情能力与文化理解力。许多参与者表示:“我虽然不是他,但我终于知道了他有多痛,也明白了他为何坚持活着。”

    林远看着报告,想起小时候哥哥说过的话:“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只有你自己在黑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黑暗,却发现那里早已有人点亮了灯。

    春天来临之际,渔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是“回声青年营”的成员,新娘则是那位创办声音档案馆的女孩。仪式不在教堂,也不在礼堂,而是在红柳林深处搭建的一座露天平台。四周悬挂着几十盏煤油灯,每一盏都象征一段被找回的记忆。

    婚礼上没有誓言,只有一段共同录制的音频??两人分别讲述彼此的故事,从童年到相遇,从迷茫到相守。录音完成后,他们将其注入最近的聆听站,并约定百年之后,这段声音将永远轮播于“静默回响”频道。

    林远作为见证人出席。当新人携手点燃中央的长明灯时,他忽然感到一阵熟悉的震动??1.6秒一次,稳定而温柔。

    他闭上眼,嘴角微扬。

    “哥,你也来了吧?”

    当晚,他又一次巡查全球信号网。忽然,卢旺达站点传来一段新数据:一段童谣,用当地方言唱诵,旋律简单,反复循环。经翻译,歌词大意是:“妈妈走了,但风还在唱歌。弟弟睡了,星星替他睁着眼。”

    系统溯源显示,该信号源自1994年种族屠杀期间一处集体避难洞穴,深度580米,至今无人踏足。

    林远立刻联系当地合作组织,筹备勘探行动。但他心里清楚,这次的目的不是采样,也不是记录,而是回应。

    就像当年哥哥留给他的那句话:“别怕黑,我替你看过前面的路。”

    人类总以为死亡是终点,于是拼命建造墓碑、撰写史书、保存遗物,只为对抗遗忘。可林远渐渐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把人留在过去,而是让他们继续参与现在。

    淘金的意义,从来不在金子本身。

    而在那些沉在地底、历经岁月冲刷却依然闪光的东西??一句未说完的话,一次没能拥抱的告别,一场迟到多年的道歉,或是一个人,在黑暗中为你点亮的灯。

    某夜暴雨倾盆,雷声滚滚。林远坐在屋内,听着屋顶雨滴敲打的声音。忽然,监测系统警报响起:北极“静默花园”井底,那颗刻着中文的小石子,又移动了半毫米。

    方向,指向东方。

    他起身走到院中,雨水打湿衣衫。抬头望去,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星光洒落。

    风穿过红柳林,沙沙作响,如同万千人在低语。

    他仰望着天空,轻声说:

    “你们都在吗?”

    无人回答。

    但大地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