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殊途(第1/2页)
秋日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把咖啡馆的玻璃窗蒙成一片模糊的雾。陈迹推开门时,风铃叮当作响,声音比第一次来的时候脆了些——或许是季节的缘故,或许是他自己的心境变了。店里暖气很足,刚一进去,眼镜片就凝了层白汽,他摘下擦了擦,抬眼便看见靠窗的位置,苏曼正握着咖啡勺,慢慢地搅拌着杯里的拿铁。
还是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座位。阳光曾透过这片玻璃,落在苏曼的发梢,镀上一层浅金;如今雨雾沉沉,她的轮廓也显得柔和了些,却又透着种不容靠近的疏离。她穿了件深灰色的羊毛大衣,领口别着枚珍珠胸针,是当年陈迹初出茅庐时,她“随手”送的那件——那时他以为是赏识,后来才知道,每一件“随手”的礼物,都是棋盘上的棋子。
陈迹走过去,拉开椅子时,金属腿蹭过地板,发出一声轻响。苏曼没抬头,依旧专注地搅拌着咖啡,勺子碰到杯壁的声音很有节奏,一下,又一下,像在数着什么,也像在敲打着某种看不见的边界。
“要喝什么?”她终于开口,声音平淡得像窗外的雨,没有起伏。
“美式,不加糖。”陈迹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桌面是胡桃木的,边缘被磨得光滑,他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苏曼也是这样坐在对面,手指叩着桌面,说“你的《雪原》有野心,但缺个推手”。那时他眼里只有画,没看见她眼底深藏的算计。
服务员送来咖啡,瓷杯放在托盘上,发出轻微的碰撞声。陈迹端起来,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却没喝——他等着苏曼先开口。这场见面是她约的,在舆论刚有转机,周苓还在整理最后一批创作手稿的时候。他知道,苏曼从不会做无意义的事。
苏曼终于停下了搅拌的动作,咖啡勺竖在杯里,勺底沾着的奶泡慢慢化开,在深褐色的液体里晕出浅白的纹。她抬眼看向陈迹,目光掠过他眼下的青黑——那是这些天熬夜创作、又被舆论纠缠留下的痕迹,却没说半句关切的话,只淡淡道:“你找了个好帮手。”
陈迹握着咖啡杯的手指紧了紧。“好帮手”指的是周苓。他想起这些天周苓熬红的眼睛,想起她抱着一堆手稿,在媒体面前一字一句地解释“陈迹的笔触从《荒原》时期就带着冰裂感,《雪原》的留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想起她开放画室时,特意把他早期的素描本摊在最显眼的位置,让所有人都能看见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周苓的坚韧像一块暖玉,在最冷的时候护住了他,可苏曼的话,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了刺他心底那处隐秘的不安。
“比我当年更有韧性。”苏曼补充道,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带着点说不清的嘲讽,又像是某种释然。
陈迹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哑:“为什么?”
他没说“为什么这么做”,也没说“为什么现在才找我”,但苏曼懂了。她拿起桌上的纸巾,轻轻擦了擦嘴角,动作优雅得如同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晚宴,而非在一间满是咖啡香的小馆里,谈论一场刚刚平息的风波。
“你觉得是我做的?”她反问,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带着点玩味,“随你怎么想。陈迹,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好人。”她顿了顿,咖啡勺在杯里轻轻转了个圈,“我只是把水搅浑,看看能摸出什么鱼。”
陈迹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那些日子,网络上的质疑像潮水般涌来,“代笔”“抄袭”的标签贴在他的名字上,连早年的作品都被拿出来反复挑剔。他曾以为是同行的恶意,直到周苓找到那些匿名帖子的IP轨迹,隐约指向苏曼工作室的方向——可他始终不愿意相信,那个曾一手把他推向“新北方画派”风口的人,会亲手把他拉下来。
“事实证明,你的小鱼,比你想象的要厉害。”苏曼的目光飘向窗外的雨帘,像是在看什么遥远的东西,“也比你……更不在乎得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章殊途(第2/2页)
“不在乎得失”——这五个字像石子投进陈迹的心湖,泛起圈圈涟漪。周苓确实不在乎。她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策展工作,整天泡在画室和档案馆里,甚至自掏腰包请专家鉴定手稿的年代;她面对媒体的刁难,从没有过一句抱怨,只说“陈迹的才华值得被看见”。而他自己呢?在质疑声最烈的时候,他曾躲在画室里,对着未完成的画布发呆,甚至怀疑自己——那些笔触,那些光影,真的是他自己的吗?苏曼埋下的那根刺,“代笔”的阴影,其实从来没真正消失,只是被周苓的光芒暂时盖住了,藏在他心底最隐秘的角落,关于他对自己才华的终极自信,悄悄裂开了一道缝。
苏曼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低了些,带着种意味深长的郑重:“但艺术这条大道,终究是孤独的。依赖,会成为你的弱点。”
陈迹沉默着。他想起自己刚接触绘画的时候,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对着窗外的梧桐树画到天亮;想起创作《雪原》系列时,在东北的雪地里待了三个月,冻得手指发僵,却觉得每一笔都充满力量。那时他没有依赖任何人,只有画和自己。可后来,有了苏曼的“推手”,有了周苓的“守护”,他似乎渐渐习惯了身边有个人,习惯了有人替他挡开风雨。苏曼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依赖。
“放心,我不会再做什么了。”苏曼突然站起身,羊毛大衣的下摆轻轻扫过椅子,没有丝毫留恋。她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围巾,慢条斯理地绕在颈间,动作依旧优雅决绝,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落幕。“游戏继续,只是换种玩法。”她看着陈迹,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算计,反而多了点复杂的情绪,像是惋惜,又像是解脱,“祝你们……好运。”
说完,她转身就走,没有回头。风铃再次响起,叮叮当当地送她出门,雨丝落在她的大衣上,很快洇出点点深色的痕迹,却没打乱她的脚步。她的背影消失在雨雾里,像一滴墨融进水里,快得让人以为刚才的见面只是一场幻觉。
陈迹坐在原地,很久没有动。咖啡已经凉了,杯壁上凝着水珠,滴落在桌面上,晕出小小的湿痕。邻桌的客人起身离开,服务员收拾着杯子,瓷碗碰撞的声音清脆,却像敲在他的心上,让他觉得空旷又沉重。
他想起第一次和苏曼见面时,她曾说“我们是同一类人,都想在艺术史上留下点什么”。那时他信了,以为他们走在同一条路上,只是方式不同。可现在他才明白,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同路人。苏曼把艺术当成一场博弈,每一步都算尽得失,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棋子;而他,虽然也渴望被认可,却始终守着心底的那点纯粹——画是他的命,不是他的武器。
桌角放着他带来的素描本,是周苓昨天刚给他整理好的,里面夹着几张《雪原》的草稿。他翻开,指尖落在一张画满修改痕迹的草图上,那是他在雪地里画的第一版构图,线条粗糙却充满力量。他想起周苓昨天晚上,靠在他怀里,轻声说“陈迹,你的才华从来不需要别人证明,你的画就是最好的证据”。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在桌面上投下一缕微弱的光。陈迹合上素描本,站起身。他知道,他和苏曼之间,那种复杂纠葛、互相利用又彼此欣赏的关系,彻底走到了尽头。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条通往算计与博弈,一条通往画与心的纯粹。
推开门,风铃再次响起,这一次,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沉重。雨停了,空气里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远处的天空,渐渐透出一点清亮的蓝。陈迹握紧了手里的素描本,朝着画室的方向走去——那里有他的画布,有他的颜料,还有等着他的周苓。殊途之后,或许会有新的开始,而他要做的,就是握紧自己的画笔,不再依赖任何人,画出属于自己的、更坚定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