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大周文圣 > 第210章 五篇镇国!压不住了,完全压不

第210章 五篇镇国!压不住了,完全压不

    第210章五篇[镇国]!压不住了,完全压不住了!

    贡院。

    「咔嚓~!」

    一道紫电划破天际,映照出翰林学士赵明诚那张因惊骇而扭曲的脸庞。

    「江行舟,这是第三篇镇国文章?!」

    细密的汗珠从他额角渗出,顺着颤抖的面颊滚落。

    这位春闱主监考官此刻只觉得喉头发紧,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他下意识攥紧了袖中的密信——那是中书令陈少卿大人推荐他为主监考官后,亲笔所书密函,字里行间透着森然杀机。

    作为陈党心腹,赵明诚比谁都清楚他这次主监考之职的深意。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陈少卿需要他这把刀,在科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将一切可能威胁到陈党根基的苗头铲除。

    特别是新的大三元及第者,这是决不允许诞生的——必须彻底扼杀。

    然而此刻,考舍中的江行舟却以惊世之姿,在一科首题之内,连作三篇[镇国]诗文。

    那冲霄的文气,已非简单的「大三元及第」可以形容,简直是要在此之上,再造一个更可怖的文道传奇——篇篇镇国,江镇国!

    「这家伙……太可怕了!」

    赵明诚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双腿竟不受控制地微微发颤,连站都险些站不稳。

    江行舟在科场上的锋芒,竟丝毫不逊于当年大三元及第的陈少卿!不,甚至……更胜一筹!

    他会不会是下一个陈少卿?

    不,他可能会比陈少卿更可怕!

    赵明诚心头狂跳,冷汗涔涔,几乎想要转身逃离。

    他从未想过,自己堂堂翰林学士丶今科主考官,竟会被一个考生的才学震慑到如此地步!

    不过……

    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强行压下那股恐惧。

    就算江行舟天纵奇才,现在也不过是个新科进士罢了!

    后面,还要成为翰林院学士丶十殿十阁大学士,这两大文位需要阙升。

    方才有资格,步入三省六部中枢……这些位置,哪一个是好爬的?

    当年中书令陈少卿大人,从大三元及第到文渊阁大学士,进位中书令,足足熬了二十年。

    即便江行舟真有通天之能,想要真正威胁到陈少卿的地位,至少也得在朝堂上熬个一二十年!

    而这一二十年……足够让他死上无数次了!

    赵明诚眼中寒光一闪,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惊骇,眼中阴翳渐深。

    他整了整官袍,袖中手指微颤,却仍强作镇定,一步步踱向江南考舍。

    考舍内,江行舟执笔如剑,墨落如雨,周身文气翻涌如龙。

    赵明诚在考舍外驻足,目光森冷,声音低沉而缓慢,像是自言自语,又似毒蛇吐信——

    「适可而止吧。

    难道不曾听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冷笑一声,袖袍微动,指尖在考舍木栏上轻轻一叩,发出沉闷的声响。

    「再惊艳又如何?不过一介寒门士子,无根浮萍罢了。

    即便真有通天之才,想在朝堂立足,也得熬上十年丶二十年!」

    而在这之前——还是收敛着点!

    小心钢刀折了!」

    他微微侧首,阴影遮住半边面容。

    「莫要蚍蜉撼树,不自量力……自寻死路。」

    江行舟笔锋微顿,抬眸扫过考舍外那道故作威严的身影,唇角勾起一抹讥诮的弧度。

    ——跳梁小丑!

    堂堂翰林学士丶今科主考官,不思为国选才,反倒像只被某人圈养的鬣狗般在考舍外逡巡,妄想以权势压制文道?

    他指尖轻叩案几,震得砚中墨汁微漾。

    倒要看看,这赵明诚能奈我何!

    「哗啦——」

    江行舟随手抓起案上纸阄,振袖展开。

    白纸黑字赫然跃入眼帘——[陇右]丶[关中]。

    他眸光骤冷,指节泛白。

    「就这两篇了!」

    江行舟忽的轻笑出声,执笔蘸墨,笔走龙蛇。

    既然有人不想看到他在科场强势崛起——

    那他便让这满朝朱紫看看,这才是开胃小菜而已,什麽叫真正的强势!

    江行舟凝视题目,眸中寒芒乍现。

    「写陇右,」

    他嘴角微扬,笔锋已蘸饱浓墨。

    也不落草稿,直接在宣纸答卷上疾书。

    「当属大唐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

    狼毫挥洒间,墨迹如龙蛇腾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考舍内文气翻涌,竟凝成一道黄河虚影,奔涌直上九霄。

    那「玉门关」三字更是在考场天空,化作一座巍峨城楼,镇压四方!

    「至于关中.还有哪一篇敢比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

    江行舟冷笑一声,毫不停顿,笔走龙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最后一笔落下,整座贡院剧烈震动!

    词中「潼关」二字竟化作血色山岳,而「百姓苦」三字更是迸发刺目金光,照得赵明诚等人睁不开眼。

    「第四篇第五篇.」

    「又是两篇镇国!」

    考场内外,无数举子丶礼部官吏们骇然失色。

    江行舟连写两篇之后,才气枯竭,却已搁笔,恢复体内才气,抬眸望向考舍之外,眼中锋芒毕露——

    贡院内,礼部众大小官吏们,早已乱作一团。

    「轰——」

    随着第五篇镇国诗文现世,整座贡院剧烈震颤。文道意象重迭,霞光异彩爆发,应接不暇。

    天空轰雷作响,狂风不止!

    礼部大小官吏们面色煞白,手足无措地挤作一团。

    「这丶这」一位年迈的礼部员外郎踉跄后退,官帽歪斜,「老夫为官三四十载,何曾见过这等场面!」

    「快!快稳住考规!.令各道举子,不得慌乱!」

    监试官扯着嗓子嘶吼,却见案几上的考卷被无形的文气掀起,如雪片般在空中翻飞。

    赵明诚死死抓住廊道扶手,指节发白。

    他眼睁睁看着那道冲霄文气化作五色华盖,将江行舟所在的考舍笼罩其中——这分明是传说中的才气如火山喷发,「五气朝元」之象!

    「反了.反了」

    他嘴唇发白丶颤抖,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考舍内,江行舟望着满院仓皇奔走的官吏,嘴角噙着一丝冷笑。

    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员们,此刻却像极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是好。

    主考官唐秀金执盏的手微微颤抖,苍老的眼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

    他反覆诵读着那首《凉州词》,竟是不自觉地站起身来。

    「好一个『一片孤城万仞山'!」

    他苍劲的手指重重点在「孤城」二字上,声音因激动而发颤:

    「寥寥七字,便将陇右玉门关隘的险绝地势勾勒得淋漓尽致!

    这玉门关的孤绝,边塞将士的苦苦坚守,尽在此中!

    非修兵家的子弟,如何能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

    「『春风不度玉门关'——此一句,更是道尽了多少戍边将士的断肠之思。家乡的春风,吹不到玉门关!」

    他直起身时,眼中竟有泪光闪动:「老夫戍边几十载,今日方知何为绝唱!

    孤城丶玉门关,实乃陇右诗篇,最佳意境!

    这等字字泣血的词句,若非亲身经历戍边三五十载,笔下如何诞生此等文章?!」

    话至此处,唐秀金猛地顿住。

    他这才想起,写出这般诗篇的,是个毕生从未踏出江南道,尚未及冠的年轻士子——江行舟!

    这位在朝堂上历经数十载沉浮的兵部尚书,此刻竟像个初入学堂的稚童般,呆立在明伦堂玉阶前。

    他苍老的面容上,每一道皱纹,都在震颤。

    「这少年当真是旷世妖孽.」

    他乾涩的嘴唇开合,声音嘶哑得不像话。

    天空之上,一篇《凉州词》的字迹在闪耀,字里行间透出的肃杀之气,竟让他这个戍边多年的老将都脊背发寒。

    「老夫的考题——[不知国,何以治国]」

    唐秀笑声中却带着说不出的苍凉:「本想着能让这些纸上谈兵的学子。

    至少要对本道的情况要熟悉一些,别夸夸其谈。

    体会治国之艰难!

    如此,日后才能担任县令丶府尹!

    却不想.」

    他猛地转身,官袍猎猎作响:「竟真有人能通晓天下十道!

    江行舟对大周十道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话到此处,这位兵部尚书竟哽咽:「分明是用血肉之躯,丈量过大周十道的每一寸山河!

    哪怕老夫在漠北道担任刺史十载,自以为善于治边。却也不如他对漠北丶陇右丶关中.理解之深刻!」

    礼部尚书韦施立的官袍袖口,已然被泪水浸透。

    这位朝堂重臣,用颤抖的手,在纸卷上抄录一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词。

    宣纸上的墨迹未乾,每一笔都仿佛在泣血。

    前朝大元,西北边陲,烽火连天之地,战乱频仍。

    数百年战火之下,关中民生凋敝,百姓何其悲惨。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仅此三句,江行舟这怜悯之心,堪称是感天动地!非文道大宗师,不可为!

    那是将天下苍生的苦难,都化作了字字诛心的绝唱!」

    众礼部大小官吏们,尽皆抹泪。

    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苍凉,让整个贡院考场都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悲怆之中。

    这已经不是进士诗篇,纵然是当朝大儒,笔下也难以如此触动人心。

    韦施立是真的服了。

    之前,他对江行舟毫无所感,也不屑一顾。

    如今在考场上亲临其境。

    他这堂堂礼部尚书,道心震动,竟然对江行舟心生无比崇敬之意。

    江行舟的文道之心已经到了文道大儒,悲天悯人之境。

    纵是翰林院的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穷尽一生也写不出一句如此文章!

    陇右道和关中道的一二千名举子同时茫然抬头,瞳孔中倒映着天穹上那两轮璀璨文华。

    「我是谁?」

    有陇右举子手中的毛笔「啪嗒」掉落,墨汁溅在考卷上晕开一片污渍。

    「我我们这是在.在哪里?」

    关中道的考生们更是呆若木鸡,仰着脖子望向那光芒万丈的《凉州词》与《潼关怀古》。

    「呃呃.想起来了。」

    一位陇右老举人茫然四顾,忽然狠狠掐了自己一把。

    生疼。

    想起来了——

    这里是春闱会试考场!

    而他们这些,平日自诩熟知边疆的陇右才子,此刻正被一个江南道的少年,用最纯粹的边塞诗篇踩在脚下,碾碎了所有骄傲!

    「哈哈哈」

    考场西北角考舍内,突然有人爆发出癫狂的凄惨笑声。

    一个关中举子状若疯魔地撕扯着自己的衣襟:「我苦读关中史书三十年,翻过数百卷《地方县志》!

    却不如他三行词句——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多少部史诗书卷,被这三句话囊括!」

    贡院各处陆续响起压抑的啜泣。

    这些往日里眼高于顶的举子们,此刻终于尝到了塞北丶中原丶江南举子们尝过的滋味——

    那是被绝对天赋碾压时,从骨髓里渗出的苦涩。

    「啪——」

    清脆的巴掌声在某座考舍内,格外刺耳。

    关中道解元秦文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巴掌,右脸迅速红肿起来,他却恍若未觉,只是死死盯着天穹上那篇《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潼关啊!

    潼关县,这是我的故乡啊!」

    这位关中道大才子突然扑倒在案几上,额头重重磕在砚台边沿:「我秦文枉为潼关子弟!

    竟连故乡的魂魄,都要靠外人来写!」

    鲜血从额头滑落,他却怅然大笑:「考完这场春闱我这就回潼关,跪祠堂去!」

    不远处,另外一座考舍。

    陇右道解元李元奎颓然跌坐,手中精心准备的《陇西篇》散落一地。

    他望着天空那首《凉州词》,突然想起塞北解元吕蒙正的话——

    「凡江行舟所至之处,吾辈当退避三舍,避其锋芒!」

    李元奎苦笑着接上后半句,声音嘶哑得不像话。

    这位曾名动陇右的天骄,此刻终于明白何为真正的绝望。

    那不是败给同龄人的不甘,而是面对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山时,从心底涌起的无力感。

    贡院角落,江南道的上千名举子们默默磨墨,不疾不徐的写着诗篇。

    他们早习惯了这种摁在地上反覆揉搓,无情的碾压——毕竟在江南时,很多人就已经被那位妖孽,按在地上摩擦过很多次了。

    陈府。

    中书令陈少卿负手立于窗前,紫檀木窗棂在他指节下发出细微的咯吱声。

    窗外那道贯天彻地的文华光柱,将他的身影拉得极长,投在青砖地上,宛如一柄出鞘的利剑。

    二十年了。

    他自弱冠入仕,到如今执掌三省六部,这条青云路,是用多少人的尸骨垒成的?

    颍川陈氏千年门阀的底蕴,三代人的苦心经营,才换来今日这中书令的紫金鱼袋。

    ——朝堂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盟友?棋子罢了。

    政敌?枯骨而已。

    他缓缓摩挲着腰间玉带,忽地冷笑一声。

    窗外,贡院上空的文华光柱愈发刺目,竟将整个洛京照得如同白昼。

    这光芒落在他眼底,却比腊月的霜雪更冷三分。

    「好一个江行舟真贪心!」

    陈少卿眸中寒芒乍现,指节猛地收紧。

    ——这大周朝廷三省六部中枢的权柄,只能握在他陈氏陈少卿的手中!

    「眼下,谁在贡院?」

    陈少卿声音低沉,指节缓缓叩击案几,发出沉闷的声响。

    小厮躬身,语速极快:「主监考官翰林院学士赵明诚丶礼部左侍郎徐士衡丶礼部右侍郎赵温……」

    赵明诚是陈少卿的心腹跟班。

    徐士衡丶赵温这两位礼部侍郎,虽非他的嫡系,却也依附于中书令门下,平日里唯他马首是瞻。

    ——这朝堂之上,除了三省尚书令和六部堂官,还有几人敢不看他这位中书令的脸色行事?!

    「嗯。」陈少卿微微颔首,眸中冷意一闪而逝,「传话给赵明诚,让他告诉江行舟——刚过易折,适可而止!」

    他指尖轻点案上奏章,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三篇镇国文章,已是惊世骇俗,再写下去,未必是福。」

    顿了顿,他嘴角微勾,语气里透着一丝恩威并施的意味:「告诉江行舟,本官可破例举荐,让他入六部任侍郎之位,仅在尚书之下。

    他区区寒门出身,能走到这一步,已是天大的造化,该知足了。」

    话音未落,骤然——

    「咔嚓!」

    一道惊雷撕裂夜空,震得烛火摇曳,映照出陈少卿骤然阴沉的面容。

    「报!.江行舟第四篇[镇国]!」

    「报!.江行舟第五篇[镇国]!」

    小厮来报,声音带着颤音和哭腔。他们也似乎感受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要出大事了。

    「轰——」

    雷声滚滚,似天怒人怨。

    陈少卿身躯猛然一晃,眼前竟是一黑,几乎站立不稳。

    ——这江行舟,他究竟想干什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