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319章 为抚雷霆之怒,孔明欲祭紫袍

第319章 为抚雷霆之怒,孔明欲祭紫袍

    “张将军……”

    诸葛亮扶起张卫,眼中现忧忡之色。

    再抬眼看去,阎圃,张愧等完成任务,俱归于此。

    大家面色亦尽忧虑。

    诸葛亮说出肺腑之言:

    “若有可解大天师厄难之策,亮定当不遗余力。然此天劫骤降,出乎吾意料之外,实难预知也……”

    这些话,令这些张鲁的亲信痛苦不已。

    张卫抬起头,再次问道:

    “诸葛天师天眼通幽。敢问兄长究竟所犯何事,竟触怒上仙,致遭如此天谴?”

    在众人看来,大天师祈雨遭雷劈,根本没别的解释,那就是天谴。

    “亮……亦不知。”

    诸葛亮长出了一口气,又说道:“斗胆猜之,却不知对错。”

    闻听诸葛亮此言,众天师和祭酒也都围了过来。

    如今大天师被劈晕厥,唯独诸葛天师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虽说他是教外之人,但人家真会得道法仙术。

    故而,即便是人家猜测所言,也对他们了解此节关键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天师祭酒齐道:

    “请诸葛天师解惑。”

    此刻,诸葛亮脑海中又浮现出刘备的样子。

    心中暗道:乃为主公,纵有妄言,使天公降罪,请容亮一人担之!

    于是说道:

    “天师乃被奸佞所裹挟,有投曹之思。从而引先公不满,至此雷劫。”

    众人互相望了望,心中皆晓诸葛亮所谓“奸佞”乃为何人。

    诸葛亮站起身,继续道:

    “昔年高祖起兵于沛泽,斩白蛇而应天命,得留侯子房公运筹帷幄,献奇谋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下宛城、入武关,瓦解强秦;

    佐汉王还定三秦,东出与项王争衡。更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助高祖成就我炎汉千秋基业……”

    众人神色肃穆,静静听之。

    说到此,诸葛亮看了一眼昏迷的张鲁,长叹了一口气。

    “高祖乃我刘汉之祖,留侯乃张氏天师之祖,二人携手共创鸿图,君臣际遇,实为千古佳话。

    而今……”

    说到此,诸葛亮哽咽一声。

    “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曹操杀董贵妃,欺凌大汉皇帝,豺狼之性毕露,悖逆之举昭彰,天人共愤,罪不容诛。

    刘皇叔手执衣带血诏,立志反曹,匡扶汉室,犹如高祖当年。

    而天师既为留侯之后,理当效仿留侯子房公,助刘皇叔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兴复炎汉,重光宗庙,以慰先帝在天之灵,更立万世不朽之业。”

    说到此,诸葛亮的语气骤然一凛:

    “杨松受贿曹操金银,于天师近前献出谗言。说动天师投靠曹操,欲假借老君附身,而谋害于亮,铁心与刘皇叔为敌,亮想问问各位……此天师所为,可应了张氏先祖之心?”

    诸葛亮这句话问到在场各位心坎上。

    阎圃并非愚人,自是知道,大天师今此归来,有心与诸葛亮为敌。

    设台祈雨,便是为此。

    其假借老君附身,今细思来,或为杨松之计。

    如此若引天雷之怒,恐怕也理所应当。

    而在张愧更是知道。

    兄长暗暗设下伏杀之军,就是要在特定时候伏杀诸葛亮。

    按照诸葛亮所提醒的思路。

    诸葛亮是刘备帐下股肱,若戕害此等心腹之士,无异于公然宣战,彰明附曹之志。

    这在先祖张良看来,是什么行为?

    肯定是背主行为。

    此时天雷劈殛,岂非天道昭昭、罪有应得?

    而其他人,也都按照诸葛亮的提示,捋顺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张卫悲愤道:“原是奸贼杨松欲害诸葛天师,又害我兄长至此……其在何处?”

    诸葛亮叹道:

    “恐已向阳平关,投奔其兄长去了。”

    张松张柏一旦相聚,而后一并献关于曹操,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大家想都不敢想。

    张愧含泪跪地,悔恨难当。

    阎圃亦束手无策,只得上前抱拳相问:“诸葛天师,事已至此,又当如何?”

    他本就习惯拱手抱拳行礼,稽首作揖乃是为迎合道教特意更改此行为。

    今见天师如此,自己又本无道行,遂按旧礼待之。

    诸葛亮思索片刻,对张卫道:

    “有劳张将军,速令丁壮修缮南郑北城垣,取桐油灌于瓮中,备作火攻之资;

    深挖壕沟三丈,广布蒺藜鹿角。

    再遣得力将校分守四门,每门屯精兵五百,配以强弩三百。

    命百姓尽献家中巨石,堆于城头为礌石。

    另于城北五里设伏,暗埋硫磺火硝,若曹军追至,引火焚之。

    可阻曹军攻入。”

    张卫傻了半晌,方缓过劲,遂应诺退下安排。

    众人皆心生敬佩,诸葛亮对如何调度南郑防事,竟好像比他们还要熟悉。

    事无巨细,竟安排如此妥当。

    难怪是开了天眼之人。

    正此时,鬼卒治头杨任慌忙入庙,气喘吁吁的禀报。

    “诸葛天师,各位天师,今汉中蜚语如潮,皆称大天师悖逆天道,致遭雷殛,此乃天威震怒之兆。众庶惶惶,忧上仙余怒未消,他日必灾殃或及己身,为此人心惶惑难安。当如何?”

    诸葛亮问道:“商贾士族如何态度?”

    杨任面色凝重的摇摇头:“很多商贾认为大天师宠信奸佞杨松,以至天谴,他们怕遭累及,也有欲离开的意思。”

    人心散了,便再难聚。

    按说,此时诸葛亮登高一呼。

    乃言自己方为天授,必可令百姓与商贾信服而留下。

    然而,以玄道愚民相信,终究不是诸葛亮的最终目的。

    摒除天师道的政治影响,使汉中成为文教昌明、政令归一之地,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诸葛亮沉思片刻:“此人心浮动之际,必得聚拢民心,方为正道。”

    众人脸上皆犯难色。

    如今天师遭劫,商贾权贵和百姓对其的信任度降到历史最低。

    甚至连某些医官都不太愿意给天师诊治,生怕误改天命,波及到自己。

    又如何聚拢民心?

    除非……

    诸葛天师站出来,成为新一任的大天师,借其仙法道术,以安黎庶,必可成之。

    很多人,已经做好了这个打算。

    甚至张愧都已不再思考天师道的荣辱兴衰。

    甘心将天师道交予诸葛亮的手中。

    然诸葛亮忽肃然起身,环视众人曰:“闻天师道教义载:欲弭天怒,必以玄功为祭。

    亮愿于南郑城前,焚此身紫袍,弃此身仙术,以息天公之怒,为我汉中百姓消此灾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