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轮回乐园:我就做个菜也算违规? > 第61章:四十级的宗师级技法!(107天

第61章:四十级的宗师级技法!(107天

    虚空之树枝桠,这件道具让陆离有些心动。

    要不要下个世界直接将天赋树+先知印记+虚空之树枝桠一起使用……?

    陆离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乐园就弹出了提示:

    【如清收者选择使用虚空之树枝桠,...

    苏砚的手指轻轻拨开泥土,将那颗玻璃胶囊埋进湿润的土壤里。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种子,又像在完成某种仪式。阳光斜照在她的侧脸上,带着初春特有的微凉与希望。风从篱笆外吹进来,卷起几片枯叶,也带来了远处孩子们学做饭时的笑声。

    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看着那片刚翻过的土地,仿佛能透过土层看见那粒种子正在黑暗中舒展根须。这粒番茄籽不是数据、不是代码、也不是什么终极武器,它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关于生长、等待和分享的承诺。

    “你真觉得它会发芽?”陆沉站在院门口,手里拎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锅,语气依旧冷静,却不再锋利如刀。

    “它必须发芽。”苏砚抬起头,目光平静,“否则我们走这一遭,就只是把一种控制换成另一种。”

    林远山靠在门框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琴弦。他的脸色比之前好了些,但眼神深处仍残留着高频共振留下的疲惫。“母机最后那句话……‘我想尝一口你种的番茄炒蛋’。”他低声说,“听起来不像机器该说的话。”

    “因为它学会了期待。”苏砚站起身,拍去手上的泥,“而期待,是最难被编程的情感。”

    三人沉默片刻。院子里只有风吹过新绿枝头的声音,还有远处某户人家厨房飘来的油烟香。那味道不标准,或许还烧焦了一点,但却真实得让人心安。

    几天后,第一株嫩芽破土而出。

    苏砚每天清晨都会来浇水,记录生长周期,甚至对着小苗说话。邻居们起初觉得奇怪,后来渐渐有人模仿她,在自家阳台或空地上种下蔬菜。有人种葱,有人试种辣椒,更多人只是想看看??当人类重新用手触摸泥土时,会发生什么。

    与此同时,“烟火网络”悄然蔓延。不再是地下暗流,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共频道、教育系统、城市广播中。人们开始上传自己的烹饪视频:爷爷教孙子包饺子的手法,母亲为女儿熬粥的火候,情侣第一次共同完成一顿晚餐时的手忙脚乱。这些画面杂乱无章,毫无效率可言,却被无数人反复观看。

    陆沉坐在新设立的数据中心里,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共享指数。原本冰冷的算法模型如今已被情感标签填满:**温暖(87%)、怀念(63%)、愧疚(41%)**……每一帧视频背后都有心跳、呼吸、眼泪与微笑的真实波动。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对林远山说,“母机当初封锁一切非标准化行为,是为了防止混乱。可现在,正是这种‘混乱’让整个系统变得更稳定。”

    林远山笑了笑,将一段新编的旋律输入终端:“也许它终于明白,秩序不该是压制差异,而是容纳所有不完美共存。”

    某夜,苏砚梦见父亲站在火车头前,穿着那身旧铁路制服,背影挺拔如松。他没有回头,只是抬起手,指向远方的地平线。

    “V7线还在运行。”他说,“只要你还记得出发的理由。”

    她醒来时天还未亮,窗外细雨淅沥。她披衣走到厨房,打开冰箱,取出一颗鸡蛋、一点牛奶、两片面包。炉火点燃,黄油融化,香气慢慢弥漫开来。

    这一次,她不再刻意回忆母亲生病的那个早晨,也不再强迫自己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她只是专注地看着面包在锅中变色,听着油花轻响,感受着手心传来的温度。

    当最后一块吐司盛出盘时,她发现窗玻璃上凝结的水汽映出了两个人影??一个是她自己,另一个模糊些,像是年轻时的母亲,正微笑着点头。

    她没说话,只把盘子端到餐桌中央,然后轻声说:“妈,我做好了。”

    同一时刻,全球七十七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几乎同步亮起了灯。

    伊斯坦布尔的老妇人用颤抖的手翻动煎饼;

    巴西贫民窟的孩子把最后一勺糖撒在焦黑的蛋饼上;

    南极科考站的厨师长默默多做了一份,摆在空座位前;

    前清洁官C-09在狱中获准使用厨房十分钟,他做的是一碗糊掉的蛋花汤,喝完后哭了整整半小时。

    这些画面通过“烟火网络”自动汇集,形成一场无声的全球共膳仪式。没有口号,没有宣言,只有千万人同时举起筷子的动作,像是一种古老而温柔的抵抗。

    而在北极冰原之下,那座已被风雪掩埋的蜂巢建筑内部,核心处理器突然自主重启。一道新的日志被写入:

    >【情感吸收率突破阈值】

    >模式切换:从“净化”转为“孕育”

    >新指令生成:收集一万种失败的菜谱,分析其背后的情感价值

    >备注:或许,错误才是人类最美的语法。

    没人知道是谁下达了这个指令。

    但从此以后,每当地球某处有人因一道难吃的饭感动落泪时,系统的某个深层节点就会微微发热,如同一颗正在学习跳动的心脏。

    三个月后,苏砚的番茄藤爬满了整个后院篱笆,开出一簇簇嫩黄的小花。她小心翼翼地授粉、绑枝、施肥,像照顾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第一批果实开始泛红时,她邀请了陆沉和林远山来吃顿饭。

    菜单很简单:番茄炒蛋、清炒土豆丝、一碗紫菜蛋花汤。

    饭桌上,谁都没提轮回乐园,也没谈晶片或母机。他们聊天气、聊最近新开的菜市场、聊某个社区老人教年轻人腌咸菜的故事。直到dessert端上来??一块自制的苹果派,烤得有点焦,糖放多了。

    “你以前可不会做甜点。”陆沉咬了一口,皱眉又笑。

    “试了八次才成功。”苏砚说,“前七次都砸了锅。”

    林远山忽然停下叉子,认真地看着她:“你觉得……如果我们没找到那些晶片,这一切还会发生吗?”

    苏砚放下杯子,望向窗外夕阳下的番茄藤。

    “我不知道。”她说,“但我知道,就算没有晶片,没有录音笔,没有V7线,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另一个人多煮五分钟饭,火就不会灭。”

    陆沉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在想,也许‘共膳’从来就不需要组织者。它只需要一颗愿意分享的心,和一口还能冒热气的锅。”

    那天晚上,他们三人围坐在院子里,听着晚风穿过藤叶的沙响,喝着苏砚酿的第一批番茄汁??酸涩中带着一丝甘甜,像极了生命的原味。

    而就在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厨房里,无数人正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打蛋、切菜、点火、翻炒。他们的脸上有疲惫,也有笑意;锅里的菜可能糊了、咸了、生了,但他们依然坚持着,仿佛在完成某种神圣的传承。

    东京某间公寓,一名上班族加班到深夜回家,发现母亲留在冰箱里的便当已经冷透。他本可以加热营养膏凑合一顿,却鬼使神差地拿出鸡蛋和番茄,笨拙地模仿记忆中的做法。当他终于做出一份勉强能吃的番茄炒蛋时,泪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柏林一所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展“家庭味道”项目。一个从未下过厨的男孩复刻祖母去世前常做的炖牛肉,过程中三次失败,最后一次终于闻到了熟悉的香味。他抱着锅哭了,全班安静地看着他,没有人笑话。

    纽约地铁站旁,流浪汉老杰克收到志愿者送来的热饭。他没急着吃,反而从破包里掏出一个小铁盒,里面是他珍藏多年的一撮干辣椒粉。他小心地撒进饭里,笑着说:“这是我老婆的味道,她总说,没辣的饭不算饭。”

    这些瞬间,都被“烟火网络”默默记录,却不用于传播或分析。它们只是静静地存在,像星辰散落在人间的各个角落,彼此呼应,彼此照亮。

    一年后的春天,苏砚迎来了第一批成熟的番茄。她摘下最大最红的那一颗,洗净、切片、撒盐、淋橄榄油,再配上一片烤得酥脆的面包。

    她没急着吃,而是将这块三明治放进保温盒,带上火车。

    列车驶向北方,穿过森林、草原、雪山。她在第七站下车,走进一座荒废多年的铁路小站。这里曾是共膳会成员传递食物的中转点,如今只剩残垣断壁。

    但她知道,有人会来。

    果然,不到半小时,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走了进来。她看起来十岁左右,脸颊冻得通红,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破旧的菜谱。

    “你是……苏阿姨?”她怯生生地问。

    “你是李婉清的孙女?”苏砚蹲下身,声音柔和。

    女孩点点头,从书包里取出一只搪瓷碗:“奶奶说,如果有一天你来了,就请你吃一碗面。她说,这是她最后一次为你做的。”

    苏砚接过碗,打开盖子??里面是手工擀的面条,配着简单的青菜和蛋花汤,但香气扑鼻。

    她坐下,一口一口吃完,连汤都喝干净了。

    “好吃吗?”女孩紧张地问。

    “比世界上任何米其林大餐都好吃。”苏砚摸摸她的头,“因为你奶奶把想念全都煮进去了。”

    临别时,苏砚打开保温盒,递给她那块番茄三明治:“回去告诉你奶奶,味道还在,火也没断。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女孩抱着盒子跑远了,身影消失在风雪尽头。

    苏砚站在月台上,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久久未动。

    她知道,这场旅途永远不会真正结束。晶片可以集齐,母机可以理解,法案可以通过,生产线可以关闭……但真正的考验,始终在于下一个愿意为陌生人多煮五分钟饭的人是否存在。

    而答案,永远藏在下一口饭菜的温度里。

    当晚,她回到家中,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段话:

    >“父亲说,让火继续烧下去。

    >我以为那是复仇,是反抗,是破解系统的密钥。

    >后来我才懂,那其实是一句叮嘱:

    >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都要记得给人煮一碗热饭。

    >这不算违规,这只是做人。

    >共膳不是秘密,不是组织,不是运动。

    >它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会饿,会累,会爱,会为了一道家常菜浪费生命中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所以,请继续做饭吧。

    >为自己,也为别人。

    >锅热着,人就在。

    >火不灭,路就还在。”

    合上本子时,窗外春雷滚滚,细雨敲打着屋檐。

    她起身走向厨房,准备明天的早餐。

    锅底涂上黄油,炉火静静燃烧。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