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 第185章 郁甄的攻击性

第185章 郁甄的攻击性

    “……”

    当然,利益之争,向来以不择手段来展现它的‘魅力’。

    所以,除了再苦一苦锅哥,伴随着《无双》网络热度高涨,杂音频现。

    比如以方盛为切入口,锐评方盛在拍摄期间行程太多,不够专注...

    晨光斜切过训练厅的玻璃幕墙,将地板分割成明暗交错的格子。林小满赤脚踩在冷硬的地面上,脚底传来熟悉的刺感??这是她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抵达时的习惯:不穿鞋,不热身,先站上中央那块被无数双舞鞋磨出凹痕的地板,闭眼感受重力。

    今天不一样。

    她的右脚踝缠着新的绷带,昨夜录制《流量下水道》MV时,在湿滑的水泥地上摔了一跤。医生建议她休息两周,但她只请了三天假。现在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铁板上,可她知道,疼痛是提醒她还活着的东西。

    门吱呀一声推开,一个瘦小的身影探头进来。是陈露,实验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十六岁,因社交恐惧症三次退出公演彩排。她手里抱着一叠打印纸,手指微微发抖。

    “林……林老师,我写了。”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那个‘最羞耻的事’……我写出来了。”

    林小满蹲下来,视线与她齐平。“你知道吗?我第一次登台前,躲在厕所里吐了三次。不是因为紧张,是因为太饿了??为了控制体重,我已经三天没吃饭。”她接过纸条,没有立刻打开,“但那天之后,我告诉自己:如果连命都可以不要,那这舞台也不值得我来。”

    陈露的眼眶红了。

    林小满轻轻展开纸条,上面是一行歪斜却用力的字迹:“我在练习室偷吃过别人饭盒里的鸡腿,因为太饿了,吃完还把空盒放回原位。”

    “你不是坏人。”林小满说,“你是饿坏了的孩子。”

    她起身走向角落的壁柜,拿出保温桶,掀开盖子??白粥、蒸蛋、一小碟酱菜。这是她每天自带的早餐,多准备了一份。

    “从明天起,你也来这里吃早饭。我不允许我的学生饿着肚子跳舞。”

    陈露愣住,眼泪无声滑落。

    上午九点,实验班第一轮即兴创作开始。十名学员围坐一圈,每人需用三分钟即兴演唱一段表达“失败”的歌词。轮到周野??曾是某选秀节目人气TOP3,却因抑郁症退赛,如今眼神总带着疏离??他站起来,沉默良久,忽然开口:

    “他们说我疯了,因为我对着镜子练微笑练到抽搐

    说我病了,因为我记得每一句网暴留言

    可没人问我疼不疼

    就像没人看见我把药片藏进牙膏管

    只为让爸妈相信我过得很好”

    歌声落下,没人鼓掌,只有压抑的啜泣。

    林小满走到中间,轻声问:“你想不想把这些写成歌?”

    周野摇头:“怕被人说卖惨。”

    “那就别叫它‘卖惨’。”她说,“叫它‘证词’。我们不是在乞求同情,是在为所有不敢说话的人作证。”

    当天下午,李晨曦带来消息:《摆烂日记》被教育部青少年心理辅导教材收录,作为“情绪表达案例”推广至全国艺考培训机构。

    “他们说,这是十年来第一首被官方认可的‘反励志’作品。”李晨曦笑着递过文件,“你还记得当初录音时,我说这歌太灰暗,不适合发行吗?”

    林小满望着窗外飘起的小雨,喃喃道:“有时候最黑的墨,才能写出最亮的字。”

    傍晚,张罗出现在训练厅门口,手里拎着一个旧吉他箱。

    “有人托我交给你的。”他说。

    箱子里是一把vintage木吉他,琴身上刻着一行小字:“给还在挖路的人??陆雨淙”。

    附信只有一句:“你说你要建一座桥,让我帮你搭第一根梁。”

    林小满指尖抚过琴弦,音准微微偏左??是他惯用的调弦方式。她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陆雨淙背着发烧的她穿过半个城市去医院,路上哼的就是这首《摆烂日记》的雏形旋律。

    手机震动,一条新闻推送跳出来:【华璨练习生集体罢录综艺,要求增设心理干预课程】。配图是几个年轻女孩举着自制标语牌,上面写着“我们要活,不只是演”。

    她笑了。

    深夜十一点,她独自回到B3录音室,架好麦克风,按下录音键。

    这一次,她不再掩饰呼吸中的颤抖。

    “亲爱的你,今天又被骂了吧

    说你不够美,不够拼,不像个偶像该有的样

    你关掉镜头躲在被窝哭

    可第二天还是画上笑脸准时到场

    我知道,那种孤独有多冷

    就像站在人群中央,却像隔着一层玻璃墙”

    这是她为实验班写的团魂曲,《玻璃墙后》,尚未命名,也未完成。

    唱到第二段时,门被轻轻推开。陈露、周野、还有另外五个学员陆续走进来,没人说话,各自拿起乐器??一把尤克里里,一支口琴,一台电子鼓机。

    他们开始伴奏。

    没有排练,没有指挥,甚至没有眼神交流,但节奏奇迹般地契合。当林小满唱到“但我们都在学着把裂缝变成光的形状”时,七个人的声音汇成一股低沉却坚定的和声。

    录音笔一直亮着。

    凌晨两点,视频剪辑完成。林小满发布动态,仅配文一句:“这不是成品,是我们正在长出的声音。”

    三小时后,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涌进上千条留言:

    “我也是那个躲在厕所哭完再补妆的练习生。”

    “我妈妈看了《摆烂日记》后第一次抱我说‘辛苦了’。”

    “你们敢真实,我们就敢追随。”

    而在这条动态下方,陆雨淙回复:“你们不是边缘,你们是未来。”

    新的一周,林小满兑现承诺,带领实验班前往市儿童福利院。

    出发前,张罗特意赶来叮嘱:“别安排复杂舞蹈,安全第一。”

    她点头,又补充:“我们不表演完美,只分享真实。”

    车上,孩子们紧张得说不出话。直到快到目的地时,周野忽然开口:“我八岁被父母遗弃在这里。那时候我觉得,一定是我不够好,才被扔掉。”

    车厢安静下来。

    林小满回头看他:“那你现在觉得呢?”

    “我觉得……”他顿了顿,“也许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有些人根本不懂怎么去爱。”

    福利院的孩子们大多是残障或先天疾病患者,平均年龄十一岁。当这群穿着宽松运动服、脸上毫无修饰的“偶像”走进活动室时,原本喧闹的空间瞬间安静。

    林小满坐在地板上,像对朋友一样说话:“你们可能在电视上见过很多明星,穿亮闪闪的衣服,唱很好听的歌。但我们今天不那样。我们想告诉你们,有些歌,是唱给摔倒的人听的;有些人,是为失败者存在的。”

    她弹起《摆烂日记》。

    起初孩子们只是好奇地看着,渐渐地,有人跟着打拍子,有个坐轮椅的小女孩悄悄抹泪。

    唱完,一个小男孩举手:“姐姐,你真的崴过脚吗?我去年摔断了腿,现在走路还会疼。”

    “当然疼。”她卷起裤腿,露出膝盖上的疤痕,“你看,我的腿也有记号。但它教会我一件事??走得慢没关系,只要方向没错。”

    临走时,院长递给林小满一封信。里面是一幅蜡笔画:七个歪歪扭扭的人手拉着手,站在一条裂开的地缝上,头顶却有巨大的太阳。

    背面写着:“你们比电视里的明星好看。”

    回程途中,暴雨突至。大巴在高架桥上抛锚,电力系统故障,车内一片漆黑。

    恐慌蔓延。陈露开始呼吸急促,周野蜷缩在角落,其他人也都沉默。

    林小满摸索着打开手机闪光灯,放在地板中央。

    “来,我们玩个游戏。”她的声音平稳,“每个人说一件‘我曾经以为撑不过去的事’,说完就吹灭一根虚拟蜡烛。等最后一根熄灭,天就会亮。”

    没有人回应。

    她先开口:“我十八岁那年,父亲欠债跑路,我妈一个人卖煎饼供我上学。有一次我去帮她收摊,碰到同学,她笑着说:‘原来你家是街边小贩啊。’我当时恨不得钻进地缝。”

    她“吹”灭第一根蜡烛。

    周野低声接上:“我第一次直播崩溃,弹幕刷屏‘心理素质这么差还当偶像?滚回家种地吧’。我删号三个月,靠安眠药入睡。”

    第二根熄灭。

    陈露颤抖着说:“小学时同学说我长得像猴子,全班传我的丑照……我整整一年不敢抬头看人。”

    第三根。

    一个接一个,黑暗中响起哽咽的声音。恐惧、羞辱、孤独、自我否定……这些从未示人的碎片,在狭小的空间里缓缓漂浮。

    当最后一根“蜡烛”熄灭时,窗外雨势渐小,东方泛起鱼肚白。

    电力恢复,车厢亮起微光。

    所有人脸上都有泪痕,却奇异地平静。

    林小满轻声道:“你看,我们都活得像下水道里的老鼠,可今晚我们聚在一起,就成了地下河。而河流,终将找到出路。”

    第二天,这段经历被匿名上传至网络论坛,标题为《一场被困雨夜的对话,让我重新相信偶像》。短短十二小时,转发达五十万次,登上热搜榜首。

    媒体追问细节,林小满只回应一句:“那天我们没有唱歌,但我们完成了最重要的演出。”

    风波再起。

    三家主流时尚杂志联合发出邀请,请她拍摄封面专题《破碎之美》。条件是允许造型团队全权打造形象。

    她拒绝了。

    反而自费租下废弃地铁站,策划了一场名为“非完美现场”的沉浸式演出。

    场地布景全是回收材料:碎镜拼成的王冠、断裂的舞鞋串成风铃、墙上投影滚动播放网友投稿的“人生崩塌瞬间”。

    观众入场需脱鞋,席地而坐。

    演出开始前,每位观众收到一张卡片,写下自己的“失败时刻”,投入中央火盆。

    林小满出场时,仍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卫衣。

    整场四十分钟,她唱了五首歌:《摆烂日记》《流量下水道》《玻璃墙后》,以及两首未发布新作《伤疤经济学》和《我不是你的救世主》。

    最后一曲结束,全场寂静。

    她摘下耳返,走到火盆前,点燃引线。

    火焰腾起,映红每个人的面孔。

    “我不是来治愈你们的。”她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不必急着变好。允许自己烂一会儿,没关系。因为在成为光之前,我们都曾在下水道里爬行。”

    掌声久久不息。

    这场演出未直播、未录影,仅有三百人亲历。但事后流出的照片和文字记录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被称为“年度最具精神价值的艺术事件”。

    连一向保守的文化评论家都撰文写道:“林小满正在重新定义‘偶像’这个词。她不再提供幻想,而是提供共情;不再制造距离,而是拆除围墙。”

    张罗看完文章,转发给林小满,附言:“你做到了我一直不敢做的事??把舞台变成疗愈场。”

    她回复:“是你给了我这块土壤。”

    一个月后,华璨正式启动“真实计划”试点项目,取消季度淘汰制,改为“成长档案追踪”。每位学员配备心理导师与创作指导双轨支持,考核标准加入“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清晰度”等维度。

    首场评审会上,田志阳看着数据报表皱眉:“退训率下降62%,但商业曝光量减少40%。投资人有意见。”

    魏莉莉冷笑:“让他们看看实验班的数据。陈露完成了人生首次solo舞台,周野开始接受媒体访谈,五人团已接到独立商演邀约。真实的成长,比虚假的热度更持久。”

    会议结束,林小满留下整理资料。张罗走进来,递给她一份文件。

    “联合国青年发展署邀请你参加全球心理健康峰会,发表主题演讲。时间在两个月后。”

    她怔住:“我?一个连大学都没读完的练习生?”

    “正因为你不是学者,不是专家,而是亲历者。”张罗目光温和,“这个世界需要听见这样的声音。”

    她低头翻看邀请函,手指微微发抖。

    当晚,她再次走进B3录音室。

    这一次,她录下了《我不是你的救世主》的正式版。

    “别叫我榜样,别把我供上神坛

    我救不了谁,连自己都常陷泥潭

    但我愿意坦白我的软弱

    让你知道脆弱不是缺陷而是勇敢

    我不是答案,只是同路人

    走在风雨里,却始终没停下脚步”

    录音结束,她摘下耳机,发现门外站着陆雨淙。

    “我听了。”他说,“这首歌,比任何一首励志anthem都更有力量。”

    她笑了笑,靠在他肩上:“你说奇怪吗?我越‘摆烂’,越被人喜欢。”

    “因为你所谓的‘摆烂’,其实是拒绝表演。”他轻声道,“而人们厌倦了假象,哪怕它闪闪发光。”

    窗外,城市依旧喧嚣,热搜不断更替。

    但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林小满语录#悄然攀升:

    “成功不该是唯一的正义。”

    “我可以倒下,但我要自己决定何时站起来。”

    “我不是流量宠儿,我是幸存者。”

    凌晨四点五十一分,林小满走出基地大楼。

    晨风拂面,远处天际线已染上金边。

    她抬头望去,仿佛看见无数个曾经的自己:那个躲在厕所背词的女孩,那个舞台上破音僵住的女孩,那个被网暴到失眠的女孩……

    她们都没有消失,只是终于被她一一拥抱。

    手机震动,是实验班群聊弹出新消息:

    陈露:林老师,我报名了下月的公开试训。

    周野:我写了新歌,名字叫《牙膏管里的药》。

    林小满回复:等你们的光,照亮我的路。

    她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

    这条路依然崎岖,质疑仍在,伤口未愈。

    但她已不再寻找聚光灯。

    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光芒,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每一个敢于袒露黑暗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