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文武悍卒 > 第六十章朝堂

第六十章朝堂

    第六十章朝堂(第1/2页)

    没走多远,夏桀便看见一同样身着夜行衣的男子在前面等他。

    “你怎么会知道我今晚要来三皇子府上。”

    相隔至少八十步也能准确地射向赵安,整个京都有此箭术的人没有第二个。

    那夜行衣男子扯下脸上面纱,正是柳牧。

    “夏将军出府的时候牧正巧看见了,联想到白日的情景,并不难猜。”

    夏桀看了看自己左肩上的刀伤“太丢人了,终日打鹰差点被啄瞎了眼睛。”

    “不怪将军,那赵安心机深沉,行事谨慎,就算是换了马将军,恐怕今夜也难以攻成。”

    听见柳牧说马斌来也未必做得比他更好,嘴角扯起了一抹笑意。

    “不过咱们也没留下什么证据,这次也该让他吃个闷亏。”

    柳牧从怀里掏出一瓶金疮药,二人并着肩回了巨北侯府。

    刚到门口,便发现巨北侯正在门口站着。

    二人连忙上前抱拳。

    “你呀你,真是鲁莽,那赵安白日才与我们兵戎相见,晚上怎的会没有防备,若不是牧小子,你这次就栽在京城了。”

    巨北侯恨铁不成钢地敲了敲夏桀的脑袋。

    他不管顶嘴,嘿嘿一笑。

    “夜深了,早点休息吧,明儿个朝堂上可热闹了。”

    巨北侯说完转身回府,好像他在这等着只为了看他二人平安归来。

    二人见巨北侯没有怪罪于他们,都暗自松了口气,应了声是后便回府休息。

    可能是因为射了赵安一箭,柳牧今夜睡得格外的香。

    可皇宫里就有人睡不着了。

    赵月跪在太后面前,告诉着赵安明日朝上便会图穷匕见,正式联合文武百官将他储君之位定下。

    “姑姑,三哥明日便要行动了,可有什么办法吗?”

    赵月心急如焚。

    太后起身踱了几步,她没想到柳牧已经苏醒,在完全撕破脸皮之下,巨北侯赴完宴后竟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她以为至少二人都会闹得剑拔弩张,兵戎相见。

    “既然如此,只剩最后一个办法了,想办法让言儿和他公平竞争。”

    太后突然止步,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办法。

    赵言一直在她的羽翼下没见过风雨,如今不得不让他独自面对这一切了。

    “来人,将我的玉佩和信送去竹林居,给开山王。”

    太后从怀里掏出一封早就写好的信件,犹豫了半晌,还是交给了她的贴身侍卫。

    “记住,你可以有闪失,但信不可以有,明白吗?”

    那侍卫不说话,接过信封将其放入怀里,恭敬一抱拳转身离开。

    赵月本有心想问这信件内容,可看见太后一副缅怀往事的神情还是识趣地闭上了嘴,告了一声万福后便离开。

    太后坐在凤椅之上,眼神空洞,好似望着远方的某个人。

    次日五更时分,金銮殿外百官上朝。

    因新皇一直未定,平日里奏折皆是由左右丞相以及太后三人处理。

    百官只需每日将重要奏折递呈上来,同时每旬上朝一次,由太后暂代主持朝政。

    而今日,却有所不同。

    三位世袭王罕见地皆一同上朝,在皇位座下设了三把四方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章朝堂(第2/2页)

    “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百官同时下拜,就连三位王爷也起身。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太后坐在龙椅之侧,以一块幕帘遮掩。

    礼部侍郎率先出列“臣有本要奏。”

    “说。”

    “国不可无君,如今外患凶狠,若仍无一明君主持大事,恐怕大雍危矣。”礼部侍郎手持芴节。

    就是不知他到底是忠心还是私心。

    “臣等附议。”

    一时间,六部官员皆出列表示赞同。

    太后扫视过去,似是要将这些人的样貌全部记下,众人皆抬头挺胸,一副一心为公的样子。

    站在百官之首的左丞相王玄也出列,太后瞳孔一缩。

    难道就连他也入了赵安麾下?

    “礼部侍郎所言无差,只是先帝突然驾崩,并未留有遗诏,按规矩,应该立长,那便让二皇子赵言继位。”

    礼部侍郎继续开口道“此言差矣,如今大雍内忧外患,二皇子赵言虽年长,但并未有过人的德行操守。”

    说到此处,转身面向众人“三皇子赵安德才兼备,气度不凡,依我所见,当立贤。”

    “臣等附议。”

    眼见过半朝臣皆是赵安麾下,纵使太后已有心理准备也依然握紧了把手。

    “不妥,立长乃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你礼部怎能带头违背。”

    “正是因为我大雍危在旦夕,才不得已由我礼部来做出改变。”

    朝堂之上你争我吵,赵安的人众多,可若没有上面几位的开口,也始终无法决出个高低。

    “咳咳,三皇子赵安的才能自然是上上之选,可二皇子也并非毫无建树,不如这样。”

    坐在当中的开山王开口,打断了下面的争论。

    眼见连王爷都开口了,底下众人皆不敢再争论。

    旁边的平乐王皱了皱眉,似是没想到在此刻他竟然会开口,这与之前说好的可不太一样。

    “如今北方暂定,大雍最大的外患便是西边的夷人,据老夫所知,前些时夷人大举进攻,差点破了雁门关,如今那边伤殍遍地。”

    开山王站起身来,面向文武百官。

    “大雍,是从马背上杀出来的天下,那也应该从马背上决出皇帝,本王提议,二位皇子各执一军,谁能平定西夷,谁便是最有才能之人。”

    “不可!”礼部侍郎急忙开口。

    “为何不可?”开山王看着他的眼里似有寒芒闪过。

    如此威势竟将礼部侍郎压得不敢再发一言。

    “不知太后意向如何?”

    太后都快要将一口银牙咬碎,这老东西,还是在暗暗偏帮赵安。

    赵言党羽幕僚岂能有赵安之多?

    看似公平,实则心已经偏向一边。

    “老夫同意。”另外两名王爷开口。

    眼见三位王爷达成了一致,左右丞相对视一眼,觉得此法并无不妥,便也点了头。

    “既然如此,还请太后下旨印章。”

    开山王转过身来,看向帘子里的太后。

    不消片刻,一封旨意便传出。

    二皇子赵言与三皇子赵安以平夷为考量成为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