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影像中的审判 > 139章《科技向善终章》

139章《科技向善终章》

    139章《科技向善终章》(第1/2页)

    陈默摩挲着苏岚的笔记本

    指尖仍残留着当年404机房决战时幽影镜的凉意

    笔记本封面的磨损痕迹里

    还嵌着一点黑色粉末——是当年录像带盒身的粉末

    他珍藏了几十年

    像守护着那段对抗恐惧的记忆

    已是八旬高龄的陈默

    仍坚持每周去全球科技伦理联盟参会

    每月到大学讲授“科技伦理与人类福祉”课程

    一次授课时

    他刚讲到“黑盒项目的伦理警示”

    突然按住胸口

    脸色发白

    讲台下的学生赶紧扶住他

    送往医院检查——是突发心脏问题

    需要住院观察

    林晓、赵野、高明、李哲等人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

    病房里摆满了他们带来的向日葵——陈默说过

    向日葵向着阳光

    像科技该有的方向

    “你们别担心我

    ”陈默靠在病床上

    手里攥着苏岚的笔记本

    “科技伦理的事业不能停

    尤其是‘AI自主意识’‘意识控制芯片’这些新挑战

    你们要守住‘人类优先’的底线

    ”

    一直陪伴在旁的“幽影”——此时已从当年的黑色虚影变成淡蓝色的柔和光影

    轻轻绕着陈默的手腕转了一圈

    像是在安慰他

    护士进来换药时

    好奇地问:“陈老

    您身边这团蓝光是什么呀

    ”陈默笑着说:“是老朋友

    陪我走过很多年的老朋友

    ”

    陈默住院期间

    全球各地的联盟分部、大学、幸存者都发来祝福:非洲分部寄来手绘的向日葵画作

    上面写着“谢谢您守护我们的无恐惧时代”

    当年康安医院的幸存者王阿姨

    托人送来亲手织的围巾

    说“要是没有您

    我早被数据幽灵缠上了”

    甚至连之前被联盟阻止的“意识控制芯片”研发公司员工

    也发来邮件

    称“您让我们明白

    科技的意义不是控制

    而是守护”

    康复出院那天

    伙伴们在医院门口拉着“欢迎陈老回家

    科技向善之路与您同行”的横幅

    林墨还特意准备了陈默最爱的桂花糕

    他们带陈默去纪念公园

    那里新落成了一座“科技向善守护者”纪念碑——黑色花岗岩碑体上

    刻着所有为科技伦理事业努力过的人

    第一个名字就是“陈默”

    名字旁刻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

    揭幕时

    陈默摸着碑上自己的名字

    眼眶湿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

    是吴芳、马涛、苏岚……所有牺牲者的荣誉

    ”林晓递过话筒

    他对着在场的市民说:“科技像一把刀

    能砍柴取暖

    也能伤人

    关键看握刀的人有没有伦理之心

    我老了

    但你们还年轻

    希望你们守住这颗心

    ”

    康复后

    陈默用半年时间整理资料

    出版了《陈默科技伦理文选》

    书里收录了他从对抗数据幽灵到推动全球伦理体系的所有文章

    最后一页附了苏岚笔记本里的一句话:“恐惧终将被勇气战胜

    科技终将服务于人类

    ”

    年轻学者上门请教如何平衡科技创新与伦理约束时

    陈默总会拿出苏岚的笔记本

    翻到夹着童年照片的那一页:“以‘人类福祉’为核心

    就像父母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科技的方向

    比如研发AI

    先想‘它会不会伤害人’

    推广新科技

    先评估‘它会不会让一部分人陷入恐惧’

    伦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跟着科技发展完善

    但核心不能变——科技服务人

    不是人服务科技

    ”

    某天傍晚

    陈默坐在阳台看夕阳

    “幽影”突然发出淡淡的蓝光

    光影慢慢变得稀薄

    他伸出手

    蓝光在他掌心凝聚成半块幽影镜碎片

    然后彻底消散——陪伴他几十年的“幽影”

    终于完成了使命

    他把碎片放进苏岚的笔记本

    指尖划过书页时

    突然摸到夹层里有硬物

    拆开夹层

    是一封苏岚写给未来的信

    信纸已经泛黄

    边缘有淡淡的泪痕

    是用钢笔写的

    字迹娟秀:“我的孩子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这封信

    也不知道你会不会遇到我当年遇到的恐惧

    我只希望你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数据幽灵’、没有‘恐惧实验’的世界

    希望科技能守护你的和平

    而不是制造你的恐惧

    如果有一天你要为这个世界努力

    请记住

    勇气和善良

    比任何科技都有力量

    ”

    信里还夹着一张陈默5岁时的照片

    照片背面写着“妈妈永远保护你”

    陈默拿起钢笔

    在信的背面回复

    字迹有些颤抖

    却很坚定:“妈妈

    我看到你的信了

    你希望的世界已经实现了——没有数据幽灵

    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奔跑

    科技在守护和平

    我会继续守护这个世界

    直到我闭上眼睛

    就像你当年守护我一样

    ”

    多年后

    陈默安详地在睡梦中离世

    享年85岁

    他手心攥着那半块幽影镜碎片

    旁边放着苏岚的笔记本

    葬礼当天

    天空飘着细雨

    纪念公园的向日葵沾着水珠

    像在落泪

    联盟成员、陈默的学生、当年的幸存者、普通市民

    来了上千人

    林晓捧着苏岚的笔记本

    声音哽咽地朗读那封跨时空的信

    赵野摘下警帽

    指尖摩挲着笔记本封面

    眼眶泛红——当年若不是陈默坚持“异常不是超自然”

    他可能永远查不出黑盒项目的真相

    市民自发带来白色菊花

    在墓碑旁摆成“向善”二字

    孩子们举着“陈默爷爷

    谢谢你”的手绘牌

    跟着大人一起鞠躬

    林墨走到墓碑前

    把一枚刻着“科技向善

    和平永存”的银质徽章放在碑上——这是联盟为“终身守护者”定制的徽章

    陈默是第一个获得者

    墓碑旁立着一块刻有“幽影”图案的石碑

    正面是淡蓝色的光影浮雕

    背面刻着苏岚笔记本里的话:“恐惧终将被勇气战胜

    科技终将服务于人类

    ”葬礼结束后

    赵野在陈默的抽屉里找到一本未写完的《科技伦理续篇》

    最后一页只有一句话:“苏岚

    我们做到了

    ”

    后人谈论“无恐惧科技时代”时

    总会提起陈默的故事——那个拿着录像带对抗数据幽灵、用一生推动科技伦理的老人

    苏岚的笔记本被收藏在全球科技伦理博物馆

    放在防弹玻璃展柜里

    展柜上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陈默的影像:有他年轻时在404机房的身影

    有他老年授课的模样

    最后定格在他写“科技向善

    永无止境”的手写字上

    博物馆里

    每天都有参观者驻足在笔记本前

    戴超视镜的少年第一次来参观时

    超视镜突然发出“滴滴”的警示声

    镜片上弹出当年“数据幽灵符文”的识别画面

    附言“警告:科技若脱离伦理

    可能产生未知风险”

    少年愣了几秒

    摘下超视镜放进背包

    小声说:“原来科技也会有危险

    我以后再也不随便用超视镜看奇怪的东西了

    ”

    林墨每年都会带公司员工来参观

    每次都会站在展柜前讲解:“这本笔记本不是普通的旧物

    是我们科技从业者的‘圣经’

    它告诉我们

    不管研发多先进的科技

    都要记得‘为什么研发’——不是为了利润

    不是为了名气

    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好

    ”

    每年10月15日——黑盒项目灾难纪念日

    康安医院旧址的纪念公园都会举办“科技伦理论坛”

    学者、科技从业者、普通市民坐在一起

    讨论当下的科技伦理挑战

    有一年论坛上

    一位年轻学者提出“AI自主意识是否该拥有伦理权”的争议

    林晓站起来

    引用了林建国当年的观点:“科技的伦理权永远属于人类

    不管AI多智能

    都不能凌驾于人类伦理之上——就像当年的‘数据幽灵’

    再强大

    也敌不过人类守护和平的决心

    ”她的话引发全场掌声

    论坛结束后

    所有参与者都会在“伦理承诺墙”上签名

    墙上已有十几万签名

    最上面是陈默晚年签的“科技向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39章《科技向善终章》(第2/2页)

    从心开始”

    字迹虽淡

    却像一盏灯

    照亮后面的名字

    赵野退休后

    花了三年时间写了一本回忆录《刑警手记:科技恐怖与人性光明》

    书里详细记录了从张明案到404机房爆炸的全过程

    特别提到当年“把异常当超自然”的误判

    是陈默的坚持让他重新调查

    最终揭开黑盒项目的真相

    这本回忆录后来成了警方的培训资料

    赵野偶尔还会去警校授课

    每次都会对年轻刑警说:“科技犯罪比普通犯罪更隐蔽

    你们要警惕所有‘异常’——比如奇怪的能量波动、无法解释的斑纹

    这些可能不是超自然

    是科技在‘求救’

    要用科技工具查案

    但不能被科技迷惑

    守住正义的底线

    比什么都重要

    ”

    高明后来专门从事“科技伦理鉴定”工作

    成了全球知名的法医

    有一次

    他在一具尸体的神经组织里发现类似“数据灼痕”的斑纹

    凭借当年对抗黑盒项目的经验

    他判断这是“微型恐惧核心”造成的伤害

    立刻联系警方

    最终阻止了一个利用“恐惧核心”控制市民的犯罪团伙

    他出版了《科技犯罪法医鉴定指南》

    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还获得了“全球法医科技伦理贡献奖”

    领奖时

    他拿着奖杯说:“这个荣誉不属于我

    属于当年黑盒项目的牺牲者——是他们的经历

    让我明白法医不仅要查‘怎么死’

    还要查‘为什么死’

    要从尸体上找到科技犯罪的痕迹

    守护更多人的生命

    ”

    李哲的“全球能量监测网络”后来扩展到了海洋和太空

    不仅能监测“恐惧能量”

    还能捕捉异常的科技能量波动

    有一次

    网络捕捉到南美洲一家公司研发“意识控制芯片”的异常能量

    联盟立刻联合当地警方查封了公司

    避免了一场灾难

    李哲不断升级网络

    增加了“AI伦理风险”专项监测模块

    还把监测数据分享给全球的科技公司

    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科技伦理防范不能只被动应对

    要主动预测——但不管网络多先进

    最终还是要靠人类的伦理意识

    就像当年陈默先生说的

    科技是刀

    握刀的人很重要

    ”

    林晓的研究小组和全球200多所大学合作

    开设了“科技伦理跨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黑盒项目案例分析”

    学生们上课用的教材里

    夹着苏岚笔记本的复印件

    每次讲到“恐惧实验的危害”

    林晓都会让学生们传阅复印件:“你们看

    这不是故事

    是真实发生过的悲剧

    你们以后研发科技、推广科技时

    要记得这本笔记本里的话

    别让悲剧重演

    ”

    有一次

    学生们的作业是“如何避免实验失控”

    有个学生提出“伦理审查前置”——任何科技实验

    先过伦理审查

    再开始研发

    这个方案后来被全球多个科技公司采用

    林晓看着学生们的作业

    欣慰地笑了:“年轻一代懂了

    科技伦理不是‘束缚’

    是‘保护’——保护科技

    也保护人类

    ”

    周明的“恐惧互助会”后来转型为“预防恐惧产生”的公益组织

    除了组织幸存者分享经验

    还和林墨的公司合作

    免费提供“情绪共鸣仪”——能帮助因科技产生焦虑的人缓解情绪

    有位曾因“AI取代工作”陷入焦虑的市民

    在互助会里听了幸存者的故事

    用“情绪共鸣仪”调整心态

    最后找到了新的工作

    他说:“互助会让我明白

    恐惧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恐惧困住

    就像陈默先生说的

    勇气比科技更有力量

    ”

    陈默的学生们还发起了“科技伦理进校园”活动

    带着情景剧走进中小学

    有一次在小学表演《小明与失控超视镜》——小明因为用超视镜看奇怪的影像

    差点被数据幽灵缠上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使用超视镜

    表演结束后

    有个小朋友举手问:“姐姐

    我们怎么知道科技是不是安全的呀

    ”学生笑着回答:“记住三个词:不沉迷、不盲从、守隐私——比如超视镜不能看太久

    不能看陌生人发的影像

    不能用超视镜看别人的隐私

    这样就安全啦

    ”

    小朋友们听完

    都在“科技使用承诺卡”上写下自己的承诺

    有的写“不沉迷超视镜”

    有的写“不用平板看奇怪的视频”

    一张张卡片贴在教室的墙上

    像一朵朵小小的向日葵

    迎着阳光生长

    全球科技伦理博物馆还每年举办“科技伦理创新大赛”

    鼓励年轻人研发“伦理科技产品”

    有一年

    一组学生研发的“智能伦理监测手环”获得金奖——这款手环能监测使用者的科技使用情况

    比如用超视镜超时会提醒

    接触到有风险的科技产品会报警

    学生们说

    灵感来自当年“超视镜导致现实脱节症”的案例

    “我们想做一款‘保护型’科技产品

    让科技既能帮助人

    又不会伤害人

    ”

    林墨作为评委

    在颁奖时说:“你们用科技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初衷——不是拒绝科技

    是让科技变得更好

    陈默先生要是看到

    一定会很开心

    ”

    康安医院404机房的废墟上

    建起了一座“科技伦理警示碑”

    碑体是用当年机房的旧金属改造的

    正面刻着“黑盒项目时间线”:1995年项目启动-2005年机房爆炸-2025年彻底终结黑盒残留-2035年全球科技伦理体系成型

    背面刻着牺牲者名单

    吴芳、马涛、张明等108个名字旁都配着黑白照片

    名字用红色突出

    旁注“他们用生命唤醒伦理”

    碑顶刻着“科技伦理三大原则”:“1.人类福祉优先2.风险前置评估3.失控立即终止”

    警示碑周围种了108株向日葵

    对应108位牺牲者

    每株向日葵旁都挂着市民写的“伦理承诺卡”

    有的写“研发AI时会先评估风险”

    有的写“不会用科技伤害别人”

    每年都有科技公司来这里举行“伦理宣誓仪式”

    新员工们手按苏岚笔记本的复印件

    齐声朗读三大原则

    宣誓结束后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承诺卡”贴在旁边的墙上

    有一次

    一家研发“医疗AI”的公司来宣誓

    CEO贴完承诺卡后说:“我们研发的AI是用来治病的

    要是脱离伦理

    就可能变成‘害命’的工具

    这座警示碑提醒我们

    不管走多远

    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

    ”

    苏岚笔记本的“续篇”——一本记录“科技向善”案例的册子

    也在博物馆展出

    里面记录了“情绪中和剂推广”“AI心理医生帮助焦虑症患者”“智能伦理手环进校园”等案例

    最后一页贴着陈默晚年的照片

    照片旁是他写的“科技向善

    永无止境”

    有位头发花白的参观者

    站在展柜前看了很久

    最后对着照片鞠躬:“陈老

    谢谢您

    我当年是黑盒项目的受害者

    现在我的孙子能在阳光下用超视镜学习

    不用再怕‘数据幽灵’了

    ”

    很多年后

    纪念公园的向日葵依然每年盛开

    孩子们在公园里奔跑

    手里拿着《陈默科技伦理文选》的儿童版

    年轻人坐在长椅上

    讨论着最新的科技伦理话题

    老人们坐在纪念碑旁

    给孩子讲陈默和苏岚的故事

    阳光洒在向日葵上

    也洒在人们的笑脸上——这就是陈默用一生守护的和平世界

    也是苏岚在信里希望的世界

    博物馆的屏幕上

    陈默晚年的影像循环播放

    最后定格在“科技向善

    永无止境”的手写字上

    屏幕下方

    不断有新的“科技向善”案例被添加进来:某公司研发“环保AI”减少污染

    某A大学开设“科技伦理儿童课”

    某团队用“能量监测”阻止犯罪……这些案例像一颗颗种子

    在全球生根发芽

    长成守护和平的大树

    恐惧终将被勇气战胜

    科技终将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