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 第1636章 三人的质问

第1636章 三人的质问

    吉洲此话如同一记警钟,猛然敲响在了沐瑶瑶的脑袋上。

    她眯了眯眼,竟然真的缓缓地收起了自己的攻击之气。

    叶褚涵冲着吉洲竖了个大拇指:“关键时刻还是你靠谱。”

    沐瑶瑶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只不过眼睛依旧是带着恨意的光芒,紧盯着眼前的两人的。

    见此,林若薇向前一步:“叶褚涵,吉洲,我们没有别的意思,这次来主要是想问问明川的计划究竟是什么,让他跟我们也说说,这样以后我们也好帮着一块打一下掩护。”

    “否则,若是再......

    樱花落尽时,山风把一封信卷到了闻远脚边。信封是旧式的牛皮纸色,没有邮戳,也没有寄件人姓名,只在正面用铅笔写着三个字:**还给你**。

    他蹲下身,指尖触到那粗糙的纸面,忽然感到一阵熟悉的震颤??不是来自信纸,而是从胸腔深处传来,像有谁在他心跳的间隙轻轻敲了一下。

    小禾站在三步之外,抱着小语,没靠近,也没说话。她只是望着那封信,眼神里有种近乎预知的静默。

    闻远拆开信封。

    里面没有文字。

    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是个年轻女人,穿着白大褂,坐在实验室的长椅上低头写着什么。她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那枚刻着“M.L.Y.”的银戒。而她怀中抱着的女孩,约莫五六岁,正把脸贴在她肩头熟睡。女孩手里攥着一张画??画的是一个穿道袍的少年,站在雪地里回头望。

    那是七年前,闻远第一次下山那天的模样。

    照片背面,有一行极淡的铅笔字:

    >“你说得对。

    >她不需要我来定义存在。

    >所以这一次,我选择消失。

    >??M”

    林知微赶来时,闻远仍跪坐在原地,手中紧握照片,目光失焦。

    “是……梅兰妮?”她声音发紧。

    “不是‘是’。”闻远缓缓抬头,“是‘曾是’。她把自己从共感网络里彻底删除了。不只是断连,是主动抹除所有意识痕迹。就像……把自己烧成了灰。”

    林知微倒吸一口冷气:“可那需要极致的意志力,哪怕是顶尖共感者,也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自我清除。除非……她早就准备好了这条路。”

    “她准备了三十年。”闻远轻声道,“从她意识到自己无法真正拥有女儿开始。”

    空气凝滞。

    远处,孩子们正在校舍前排练新剧目??《听语草开花的时候》。小禾悄悄退后几步,把空间留给他们。

    “你觉得她真的走了吗?”林知微问。

    “我不知道。”闻远摇头,“但我知道一件事:当一个人终于学会说‘对不起’和‘我爱你’,哪怕只说了一次,她的灵魂就不会完全湮灭。她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比如,成为某个孩子梦里的低语,或某阵突然停驻的风。”

    林知微沉默良久,忽然道:“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她一生都在试图掌控情感,制造绝对服从的共感系统。可最终让她觉醒的,不是数据、不是实验、不是权力,而是她女儿根本不知道的一句童谣。”

    “哪一句?”

    “月亮船,载梦行,谁在黑里喊妈妈?”

    闻远闭上眼。

    那首歌,是他昏迷时,在镜渊舱最深处听见的第一段旋律。也是小雨唯一记得的母亲唱过的歌。

    原来早在二十年前,梅兰妮就曾温柔过。只是后来,她把这份温柔当成软弱,亲手埋葬。

    而现在,它回来了??不是作为命令,而是作为回声。

    ---

    三天后,云坪村来了位不速之客。

    男人五十岁上下,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背着一只破旧帆布包。他在村口站了整整一夜,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听语草上,才缓缓迈步。

    守夜的卡洛斯立刻警觉,带人上前拦截。

    “我不找麻烦。”男人声音沙哑,“我来找一个人……闻远。”

    消息传到院中时,闻远正在教小禾写毛笔字。砚台边放着那本《已诞生者的故事集》,翻开的一页上,正是阿米尔折出第一只纸飞机那天的记录。

    他放下笔,起身出门。

    两人在祠堂前相遇。

    男人看着他,眼神复杂,像是认出了什么,又像是在确认某种记忆是否真实。

    “你不认识我。”他说,“但我认识你师父。”

    闻远眉头微蹙。

    “二十年前,我在东海沉平台做过技术维护。那时候,你还未下山。你师父每隔七天就会来一次,站在观测井边,听一段录音。他说那是他徒弟的心跳。”

    闻远心头一震。

    “后来项目出事,井塌了,录音中断。他再没出现过。但我记得他说的话:‘等那孩子听见世界之前的声音,就是他真正归来之时。’”

    男人从包里取出一个铁盒,锈迹斑斑,边缘用蜡封着。

    “这是他在最后一次来时托付给我的。他说,若有一天你平息了共感风暴,便把这个交给你。”

    闻远接过铁盒,指尖触到那层蜡封,竟微微发烫。

    “你是谁?”他问。

    男人笑了笑,眼角皱纹如刀刻:“我只是个修机器的。但我知道,有些机器修不好,是因为心坏了。而你师父……他一直相信,你能修好它。”

    说完,男人转身离去,背影融入晨雾,仿佛从未存在。

    闻远回到屋内,用小刀小心刮开封蜡。

    盒中无物。

    只有一面铜镜。

    古旧,模糊,边缘雕着八卦纹路。镜面映不出人脸,却浮现出一行不断闪现又消失的文字:

    >**“你听见我了吗?”**

    不是现代汉字,而是某种篆体变种,可闻远一眼就读懂了。

    他忽然想起师父临行前的最后一句话:

    “下山不必带剑,因为你真正的敌人,从来不在身外。”

    那时他不懂。

    现在他明白了。

    这面镜子,是“寒砧”计划最初的原型装置??**心镜**。它不反射容貌,只映照执念。当年三百六十九个孩子被迫连接的源头,正是以此为核心构建的精神牢笼。

    可为何会出现在师父手中?

    更奇怪的是,师父明明早已与世隔绝,怎会提前预知一切?

    闻远将镜子放在桌上,正欲细看,忽觉一阵眩晕。

    镜面突然波动,如水荡漾。

    下一瞬,他看见了师父。

    不是记忆中的影像,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老人盘坐在一片虚空中,四周漂浮着无数断裂的锁链。他双目紧闭,面容枯槁,胸口插着一根透明晶柱,柱体内部,流动着暗红色的数据流。

    “师父!”闻远脱口而出。

    镜中人缓缓睁眼。

    “你终于来了。”声音虚弱,却带着笑意,“我等这一刻,等了二十三年。”

    “您还活着?!他们在哪儿关押您?我去救您!”

    “不。”师父摇头,“我没有肉体,只剩这一缕执念寄居于心镜之中。当年我毁掉主控程序后,意识被共感网络反噬,困于此地。但我不能死……因为我必须等到你回来。”

    闻远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为什么?为什么要一个人扛这么久?”

    “因为我是第一个失败的共感者。”师父低声道,“年轻时,我也想用能力改变世界。我以为只要我能听见所有人的心声,就能拯救他们。可我错了。我听见越多,越痛苦。最后,我成了‘寒砧’的创始人之一……也成了最大的罪人。”

    他抬手,指向胸口晶柱:“这是我为自己设的刑具。每当我产生操控他人念头,它就会刺入一分。这些年,我用它压制自己的欲望,只为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不让‘母体意识’彻底失控。”

    “可您为什么不早点联系我?”

    “不能。”师父苦笑,“你必须自己走完这条路。如果是我告诉你真相,你会怀疑;如果是别人逼你觉醒,你会反抗。唯有当你亲自听见世界的哭喊,看见孩子的泪水,你才会明白??真正的共感,不是接收信息,而是承担责任。”

    闻远泪流满面。

    “现在,你可以问我一个问题。”师父说,“但只能一个。问完之后,这面镜子将彻底碎裂,我也将归于虚无。”

    屋外,风忽然停了。

    连时间都仿佛静止。

    闻远咬紧牙关,终于开口:

    “您……后悔收我为徒吗?”

    镜中老人笑了。

    那笑容温暖得如同春日初阳。

    “我此生唯一的骄傲,就是把你送上山,又送下山。你不是完成我未竟之事的人,你是让我重新相信人性的人。所以??我不悔。”

    话音落下,晶柱崩裂,锁链尽断。

    师父的身影化作点点星光,消散于镜面。

    铜镜“咔”地一声,从中裂开。

    闻远捧着两半残片,久久未动。

    窗外,小禾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手中抱着小语。

    熊的眼睛眨了眨,忽然开口,声音却是师父的:

    “孩子,替我看看春天。”

    然后,再无声息。

    ---

    那一夜,闻远独自登上后山最高处的观星台。

    他带来了三样东西:那本《未诞生者的姓名簿》、破碎的铜镜、还有小雨小时候画的那张“穿道袍的哥哥”。

    他点燃篝火,将铜镜投入其中。

    火焰腾起刹那,竟呈现出奇异的蓝色。

    他翻开姓名簿,在最后一页写下:

    >**林小雨**

    >寓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笔尖落下的瞬间,整片夜空骤然亮起。

    不是极光,也不是星辰。

    而是亿万道微光,从世界各地升起,如同萤火汇流,最终凝聚成一道横贯天地的银河。

    云坪村的听语草全部盛开,花瓣中浮现出孩子们的笑脸。

    巴黎那位艺术家醒来,发现自己床头多了一幅新画:一个小女孩坐在图书馆里读书,窗外樱花纷飞。

    东京那位母亲接到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个稚嫩声音:“阿姨,我替你说了,妈妈知道你不怪她。”

    联合国安保人员辞职那天,收到了一封匿名信,里面只有一句话:

    >“齿轮可以停下,人不必永远运转。”

    林知微连夜分析数据,发现全球范围内,超过八百万共感残留个体在同一时刻经历了“情绪清零”??不是被切断连接,而是自发完成了心理释放。

    她写下日记最后一行:

    >“我们曾以为文明的进步在于控制情绪,

    >可真正的飞跃,是学会让情绪自由流淌。

    >而这一切,始于一个愿意蹲下来问‘你疼吗’的男人。”

    ---

    春天结束时,小禾病了。

    高烧不退,意识模糊,嘴里反复念着几个名字:安禾、卡洛斯、阿米尔……还有闻远。

    医生查不出病因。

    林知微检测她的共感能力,却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

    “她不是生病……她是正在承载太多记忆。那些已经康复的孩子们,潜意识里仍在向她传递情绪残留。她成了新的无意识接收端。”

    “就像当初的小雨?”闻远声音发涩。

    “不完全一样。”林知微摇头,“小雨是被迫的,而小禾……是自愿的。她在梦里答应了每一个人:‘我会记住你们的痛。’她真的做到了。”

    闻远守在床前七天七夜。

    第七夜,月圆。

    他握住小禾的手,在她耳边轻声说:

    “你可以放下了。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你替他们疼。”

    小禾睫毛轻颤,泪水滑落。

    她喃喃道:“可是……如果没人记得,那些痛是不是就消失了?”

    闻远哽咽:“不会消失。因为我会写下来。我会讲出去。我会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个叫小禾的女孩,曾经替所有人背过伤。”

    片刻寂静后,小禾睁开眼。

    清澈,明亮,带着久违的笑。

    “那你答应我,”她拉着他的手,“以后每个新来的孩子,你都要亲口告诉他们:在这里,没有人会被忘记。”

    “我答应你。”

    第二天,学校正式更名为“听语学堂”。

    校门前立起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一句话:

    >**“这里不教你怎么听世界,

    >只教你如何被世界听见。”**

    而教室第一课,永远是同一个问题:

    “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有的孩子说,是妈妈取的;有的说是朋友改的昵称;还有的说,是我昨天刚给自己起的。

    每当这时,老师就会笑着点头:

    “很好。从今天起,你真正活了。”

    ---

    多年后,一位外国学者来到云坪村调研,写下一本名为《倾听革命》的书。

    书中写道:

    >“21世纪最伟大的技术突破,并非人工智能,而是人类重新学会了共情。

    >这场变革没有宣言,没有领袖,甚至没有确切起点。

    >人们只记得,曾有个年轻人从山上走下来,本该娶妻生子,却意外掀开了时代的另一面。

    >他没有发表演讲,不曾登上头条,甚至很少接受采访。

    >但他教会世界最重要的一课:

    >**真正的强大,不是控制多少人,而是愿意为多少人流泪。**”

    书出版那天,闻远正坐在院子里修理一把坏掉的木椅。

    小禾跑来告诉他这个消息。

    他笑了笑,继续拧紧螺丝。

    “修好了。”他说,“又能坐了。”

    小禾仰头看他:“你说,以后还会有人想控制共感吗?”

    “会。”他点头,“只要人心还有恐惧,就会有人想用力量填补空洞。”

    “那怎么办?”

    “我们就一直在这里。”他指着听语草,“种花,教孩子,听故事。等下一个迷路的灵魂来找我们。”

    风过处,草浪起伏,金白花瓣随风飘向远方。

    仿佛在说: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