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活死人王朝 > 第422章 入市

第422章 入市

    第422章入市(第1/2页)

    李煜很快就知悉了这些各府家丁的救援打算。

    老实说,不是什么好主意。

    可是......

    “阿胜,准备人手。”

    私下里,李煜是这般吩咐的。

    “家主,莫非您是要?”李胜抱拳,眼底透露着些许不解。

    李煜轻笑,抬手止住他的话。

    “非也,非也。”

    “其人既甘当先锋,若我毫无作为,岂不枉费性命?”

    世事变迁,总是不会按照预期的那样发展。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随机应变,而非死板的墨守成规。

    “阿胜,在你看来,他们入坊果真能有所建树吗?”

    他确实是很认真的与之探讨,作为亲信,李胜是他很好的倾诉对象。

    李胜闻言,细细思虑片刻,答道。

    “卑职觉得,自保不难。”

    李胜抬头看向他。

    “究其根本,他们的成功与否,实系于家主一身尔!”

    “哦?”李煜好奇道,“此言何解?”

    李胜继续道,“粮、械之供给,皆握在家主之手,自然是看您心意而论。”

    弓矢齐备,用之不竭......和缺弓少箭,自是两种情况。

    “其实,卑职觉得倒不必增派人手,只需放开库械任取之,其人自是感恩戴德。”

    这一点,李煜倒也考虑过,最终还是在心里否了。

    他剖析道,“阿胜,我们在这抚远卫靠的什么立足?”

    李胜下意识看向李煜佩刀......

    还能是什么?

    自然是‘兵强马壮’,力压旁人。

    这倒也不假,但也还有些次因。

    李煜也不跟自己人卖关子,索性直白道,“靠的是人心。”

    “人心向我,故此以百户之卑位,便可操持一城之军民事项。”

    赵氏,张氏......乃至今日之高氏。

    这些人大多都不纯粹是以武力慑服。

    而是李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才是抚远县军民眼下唯一能指望的倚靠。

    桩桩件件的积累,使得不屈而服,尤以高氏为典。

    若单以所谓武力制霸,他又哪里能分得出大量人手,去操持迁民事宜?

    要知道,如今单是沙岭堡到抚远县沿途,便占用了李煜麾下大半精锐。

    巡道骑卒,大半都是其亲卫,混以少量斥候。

    再算上李顺所率车队步卒,李煜在抚远卫城内停驻的嫡系兵力,所占还不到他麾下总量的三成!

    现在卫城内至少半数兵丁,都是由抚远军户和李煜沿途收拢之流民成军。

    具体比例,大概也就是五五开。

    人员构成可谓混杂,李煜麾下嫡系甚至不能在人数上占优,当下这一时期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李煜最虚弱的时段。

    但这仍然影响不到他在城中的权威。

    无他,心向而已。

    那些流民新卒皆受李煜活命之恩。

    抚远军户亦然。

    再配之以甲保互察,才彻底绝了疫世混乱之根源。

    究其根本,还在人心。

    最起码,李煜可以肯定,纵是诸如张承志这样的人振臂一呼。

    至多不过号召些抚远军户从之。

    但城外逃灾之流民百姓,便不会受其影响分毫。

    那么,他会把救民事,拱手让人吗?

    自是不能。

    因为李煜尤其明白,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

    他更明白,自己需要如何构造一个忠实的基本盘。

    为此,一些风险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所以,”李煜起身,眺望远方,“我才不能置之不理。”

    哪怕只是名义上,也总比置身事外要强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2章入市(第2/2页)

    举手伸向那烈日,掌心正对,透过指缝仍有遮不住的光芒刺入李煜眼眸。

    他眼眸微眯,手指微屈恍若将那天日擒于掌中,最终紧紧一握,归于握拳之姿。

    李煜真正要抓获的,正是这般无色、无形、无相之物。

    只稍不留神,它就会从指缝间溜走。

    “喏!”

    李胜看着家主意气风发的模样,遂抱拳拜首。

    “卑职这便去点兵!”

    “只是,”李胜抬头看来,问道,“不知家主意思,要给他们增派多少人?”

    沉默片刻,李煜道,“轻兵恐为累赘,故此只出甲兵五领。”

    李胜默然,一时吃不准其中深意。

    城中甲兵自然是不止五领,但李氏甲兵却唯剩五领。

    不,或许还不足五领!

    扣除府上沙岭李氏三人,抚远县所余李氏甲兵,勉强也就四人。

    西南角楼戍守,李忠。

    卫城西门及北门戍守,李川及李泽。

    李胜则是统辖轻兵,跟随护卫李煜左右,这便是今日的职责之分。

    就这四人,没了。

    除非......

    眼前确实还有第五个‘甲兵’。

    李胜迟疑道,“家主,莫非您有意入坊?”

    李煜大方点头应下。

    “想去看看,”他脑海中快速闪回着种种画面与猜疑,最终无从判断,“我得看看,所定计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食人耶?

    欺虐耶?

    也不知在失去一切秩序后,这坊市间究竟会不会沦为真真正正的人间地狱。

    在亲眼所见之前,李煜也不敢肯定。

    但他清楚,若是果真酿成一桩又一桩诸如王二、张刍之惨剧,他此前决定拖延等待的决策,就亦然是其中推手之一。

    会略感愧疚,或难过......吗?

    李煜不知道,他确实需要一个答案。

    总不能稀里糊涂地,不管坊间酿成的‘结果’是善是恶,他自会一肩担之。

    这点儿担当,他还是不缺的。

    ......

    真正出发的时候,已经到了两日后。

    被放还归府后的宋平番,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也曾崩溃过,哭过,骂过......最终又只能归于平静。

    他沉默的与两位宋氏老仆加入队列,除了一个留守,宋氏倾巢而出。

    其余各府也大多如此。

    逐渐打开的卫城东门内,是十八名着布面甲的老卒。

    更后面,是足足十二名内着棉甲内衬,外罩扎甲的甲士。

    称得上是辽东边军标准的双层甲配置。

    布面甲其实和棉甲形制相似,二者同出一源。

    唯一细处的区别,只在于棉甲内的甲片是嵌于内外两层棉絮之间,内外触之皆柔。

    而布面甲则是殿于棉絮之下,内里触碰能感到一层明显的硬质感。

    理论上,除了棉层厚度导致保暖略有差异外,倒也没什么明显的差异。

    本质上,都是为了给戍边将士在保障防护性的前提下,增添足够的保暖能力。

    所以,棉絮的填充厚度,才是二者真正的优劣之分。

    自然而然的,抚远武库之中,布面甲多,而棉甲少。

    故此棉甲只配给精锐,也就是应有之义。

    这般穿戴,他们或许防的也不全是尸,反倒是人!

    正正好好三十人之多,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北门正对的东市。

    当然,今日还有另外两支小队,也各自出发,分别前往他们的目的地......西市,与北坊。

    只不过为了节省体力,其人皆沿城垣绕行而往,与北门处的这支‘大部队’不同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