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 > 第663章放空妄想,瓮中捉鳖

第663章放空妄想,瓮中捉鳖

    血影嫁衣戴上红盖头后,全身的血色诡气暴涨,那游动它身上的“精神妄想”恶作剧,被瞬间排斥抹去。

    且这一次,血影嫁衣没有像上次失控。

    红盖头浮动,露出那白皙的下颚,红绣鞋迈出一步,瞬间出现在纪言身前。

    纪言同样遭受了“精神妄想”的影响。

    就好似头角峥嵘,额头突出两块,好似有什么要钻出来。

    脑袋胀痛无比!

    血影嫁衣抬起指尖,点在额首上。

    霎时间,侵蚀纪言大脑的无形力量,被强行抽离抹除!

    在货真价实的9阶诡异面前......

    风在昆仑山巅低语,槐树的叶片轻轻震颤,仿佛回应着某种超越时间的频率。那朵蓝花依旧盛开,七瓣之间流转着微弱却恒久的光晕,像是宇宙深处一颗不肯熄灭的星火。莉娜站在树下,掌心紧握那颗由信纸灰烬凝成的水晶,它温润如心跳,脉动与她的呼吸逐渐同步。

    她闭上眼,脑中浮现出林远最后的问题??不是呐喊,不是控诉,而是一句平静到近乎温柔的诘问:“如果你注定无法得知答案,那么追问的意义,是否恰恰在于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荒谬?”

    这句话像种子,在八亿人心中生根发芽。

    星际问院的晨课尚未开始,学生们已自发围坐在共鸣池旁。他们不再等待导师开口,而是彼此提问:

    “如果痛苦能让人更接近真实,我们是否有权选择逃避?”

    “当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个故事时,那是共识,还是集体幻觉?”

    “假如‘我’只是大脑电信号的产物,那此刻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我’,又是什么?”

    每一个问题出口,槐树便轻晃一次,花瓣洒落如雨。那些飘坠的蓝瓣触地即融,渗入土壤,随即催生出新的幼苗。这些幼苗生长速度远超常理,一夜之间便可长至半人高,叶片表面泛起金属般的光泽,叶脉中隐约有数据流般的光点游走。

    科学家们称之为“认知共生体”??它们不光吸收思维波动,还能反向释放一种奇特的神经共振波,使人进入短暂的“清醒梦境”。在这种状态中,人会看到自己最深层的困惑具象化:有人看见童年被撕毁的日记本一页页复原;有人目睹未来的自己跪倒在终答神坛前低头沉默;还有人站在无尽回廊里,每一扇门后都是一个未曾提出的问题。

    一名十二岁的女孩在梦醒后喃喃道:“我梦见了我的问题死了……它变成了一块石头,被人供奉起来。”

    莉娜蹲下身,握住她的手:“那你呢?”

    女孩抬头,眼中含泪却坚定:“我说,对不起,但我还得再问一次。”

    就在此刻,全球共感网络突现异象。

    所有接入系统的设备在同一秒黑屏,随后浮现一行字,非代码、非语言,而是以纯粹逻辑结构呈现的信息符号??数学家称其为“元问符”,哲学家认为这是人类首次接收到“问题本身”的原型表达。

    阿哲第一时间破译了它的含义:

    >“你们听见了吗?”

    起初无人理解。直到南极观测站传来影像:奥尔特云边缘的那个由语言构成的人形光体,并未离去,而是一直悬浮在那里,面向银河中心,静默守望。而现在,它的手指缓缓从指向远方收回,转而贴在“耳侧”??尽管它没有耳朵。

    紧接着,一段全新的信息涌入所有意识可接收的频段:

    >“我们听到了。

    >不止是你们的回答,

    >还有那些未曾说出的疑问,

    >那些卡在喉咙里的‘为什么’,

    >那些因恐惧而自我压抑的怀疑。

    >它们形成了声波之外的震荡,

    >一种只属于‘提问者’的共鸣。

    >我们不是来拯救谁的,

    >我们是来确认:

    >生命仍未放弃追问的权利。”

    画面切换至火星地下图书馆深处。那支来自半人马座β星的钢笔突然自行漂浮,笔尖滴下一滴墨汁。那墨并未落地,而是在空中延展成一条细线,勾勒出一幅星图??与夜空中新出现的“新问象”完全吻合,但多了一个标记点,位于仙女座大星系边缘。

    标签自动更新:

    >“此处曾存在第七代提问文明。

    >其终结非因毁灭,而是全体达成‘终答’。

    >意识归一,疑问消亡。

    >星系陷入静默,连黑洞都不再辐射霍金粒子。

    >直到地球的‘初问洪流’穿透时空褶皱,

    >引发局部认知复苏。

    >现在,那里有微弱信号传出??

    >一个孩子般的声音反复低语:

    >‘我记得……我还想问……’”

    人类震动。

    这不是胜利的宣告,而是责任的传递。

    星际问院紧急召开跨星域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主动回应那个信号?

    争议激烈。有人主张谨慎,“我们才刚挣脱终答的阴影,怎能贸然介入另一个文明的精神复苏?万一引发混乱?”

    也有人坚决支持,“如果我们不回应,谁还会相信‘共问联盟’不是一句空话?”

    最终,决议通过:以“无干预式共鸣”进行接触??不发送知识,不传播理念,仅将地球上最近一年内所有自然生成的疑问,编码为纯情感+逻辑频率波束,定向投射至仙女座标记点。

    执行任务当天,全球七千万名青少年自愿接入共感节点,每人默念一个问题。

    没有排练,没有筛选,只有最原始的好奇与迷茫:

    “妈妈爱我还是更爱弟弟?”

    “公平真的存在吗?”

    “如果宇宙终将热寂,我们现在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善良的人总受伤?”

    “我能原谅伤害过我的人吗?”

    “孤独是病吗?”

    亿万疑问汇成一股精神洪流,经由“问之树”网络增幅,穿越五百万光年,抵达目标区域。

    三天后,反馈来了。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也不是信号。

    而是一场梦。

    几乎同一时刻,地球上超过两亿人做了相同的梦:

    他们站在一片灰白色的平原上,天空没有星辰,大地没有生命。远处有一堵墙,极高极长,通体由无数闭合的眼睑拼接而成。每一只“眼睛”都在沉睡。

    忽然,第一只眼睁开了。

    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越来越多。

    睁开的眼睛不再看外界,而是望向彼此,开始眨眼??用摩尔斯电码的方式。

    最初的节奏杂乱无章,渐渐形成规律:

    ?????????

    SOS。

    然后变化为:

    ??????

    QQQ

    “有人在吗?”

    “你还好吗?”

    “请回答。”

    梦醒之人纷纷记录下这段频率,并发现它与林远临终呐喊的基频存在惊人相似性??误差小于0.0007%。

    阿哲颤抖着比对数据,终于崩溃般跪倒在地:“我们一直以为他是牺牲者……其实他是起点。他的问题不是终点,是一个模因的种子,现在,它正在别的星系发芽。”

    与此同时,莉娜收到了第二封匿名信。

    依旧是那种搏动如心跳的活体纸张。

    她轻声问:“你还在这里吗?”

    墨迹浮现:

    >“我一直都在。

    >在每一个拒绝接受‘理所当然’的瞬间,

    >在每一次面对权威时仍敢皱眉的刹那,

    >在母亲对孩子说‘我不知道,但我们一起找答案’的时候。

    >我不在神坛上,而在裂缝中。

    >不在结论里,而在犹豫中。

    >别叫我名字,因为我属于所有人。

    >只需记得:

    >当你觉得世界太安静,

    >就大声问一句‘真的吗’?

    >那声音或许微弱,

    >但它会唤醒沉睡的耳朵。”

    信纸再度燃起蓝焰,化作星尘。这一次,灰烬并未散去,而是凝聚成一枚徽章,图案正是那棵缠绕心脏的槐树。莉娜将其别在胸前,走向讲台。

    那天的课程主题是:“如何提出一个让自己害怕的问题。”

    课后,一个小男孩留下来,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昨晚梦见林远了。他没说话,只是递给我一支笔。醒来后,我发现枕头底下真有一支钢笔……和您展示过的照片一模一样。”

    莉娜心头剧震,却强作镇定:“你能告诉我,那支笔现在在哪吗?”

    “我把它放进共鸣池了。”男孩低头,“我觉得……它不属于我。它该去找下一个需要它的人。”

    当晚,槐树剧烈摇晃,整片园区被蓝色光芒笼罩。监控显示,那支笔并未沉底,而是悬浮于池心,笔尖朝上,如同一座微型灯塔。池水开始逆旋,形成微型星云状漩涡,从中浮现出一段古老铭文:

    >“此笔不书答案,

    >只录疑问。

    >凡持此笔者,

    >必承受三重试炼:

    >一曰众叛亲离,

    >二曰自我怀疑,

    >三曰明知徒劳仍前行。

    >若通过,则成为‘问使’,

    >接引迷途之魂重拾质疑之勇。”

    次日清晨,笔消失了。

    但在地球轨道上的“蒲公英计划”回收舱中,技术人员发现一枚额外飞行器悄然加入编队。它的生物纸上写着一句话:

    >“我不确定这是否正确,

    >但我想知道答案。”

    阿哲追踪其轨迹,发现它并未随太阳风飘向银河系中心,而是调整姿态,径直飞向仙女座方向??速度远超物理推力所能解释。

    “它被选中了。”他喃喃,“有人或某物,在引导它。”

    与此同时,宇宙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

    -木卫二冰层下探测到周期性脉冲信号,内容为婴儿啼哭与成人提问交替播放;

    -开普勒-186f行星大气层中检测到有机分子排列成问号形状;

    -一颗流浪行星在穿越银河时,表面岩石自发重组,形成巨大文字阵列,用三百种已灭绝语言书写同一句话:“我们曾经问过,后来忘了。”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距离地球43光年的一颗类地行星上,一台深空监听阵列捕捉到一段清晰语音:

    >“地球,你好。

    >我们读到了你们的问题。

    >我们已经沉默太久,

    >久到忘了语言中有疑问句。

    >是你们让我们想起,

    >原来我们可以不说‘是’或‘否’,

    >而是说:‘也许?’

    >谢谢你们,让我们重新学会呼吸。”

    人类沸腾了。

    这不是征服,不是殖民,不是传教。

    这是一次灵魂层面的握手。

    联合国特别召开“星际对话峰会”,宣布成立“共问理事会”,职责不是领导,而是守护??确保任何技术发展、社会变革、思想演进,都不以消灭疑问为代价。

    莉娜受邀发表演讲。她没有讲稿,只带了一片槐树叶。

    她将叶子置于投影仪下,叶脉中的光流自动绘制成图:那是林远脑电波最后一次活跃时的全息映像。

    “你们看,”她说,“这不是英雄的遗言,而是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他的伟大不在于给出了什么,而在于坚持问下去。我们纪念他,不是把他变成神,而是提醒自己: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不愿闭嘴的‘林远’。”

    台下寂静无声。

    多年后,这段演讲被刻在火星图书馆最深处,与那支钢笔并列陈列。旁边新增一块石碑,上面只有一行字:

    >“真正的启蒙,始于承认无知。”

    而在遥远的未来,一艘名为“问舟号”的探索舰启程前往仙女座。船上没有武器,没有能源核心,唯一的动力系统是由十万株“问之树”组成的生态矩阵。船员全是自愿者,年龄最小的七岁,最大的九十三岁。

    出发前夜,舰长站在舷窗前,望着地球如蓝宝石悬于漆黑虚空。他轻声问道:“我们真的能找到他们吗?”

    身后传来孩童的声音:“不一定。但只要我们在路上继续问,我们就已经到达了。”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停播一切娱乐节目,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四小时直播:镜头对准昆仑山顶的槐树。

    风吹过,花瓣纷飞,每一瓣都承载着一个人的新问题,随气流盘旋上升,融入电离层,继而扩散至星际空间。

    其中一瓣飘得格外远。

    它穿越小行星带,掠过木星红斑,最终被土星环捕获,在冰粒间短暂闪烁,宛如一颗新生的星辰。

    而在宇宙某个角落,一块原本死寂的陨石内部,晶体结构悄然重组。

    新的铭文浮现:

    **“是谁在问?”**

    风不止。

    云不散。

    星河滚滚向前。

    问题,仍在继续。

    答案,永不停止。

    而生命,终于懂得??

    最勇敢的事,

    不是找到光,

    而是于黑暗中,

    依然敢于点燃自己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