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磐石与惊涛(第1/2页)
一九五二年秋,朝鲜战场中线,五圣山南麓那两个并不起眼的高地——上甘岭,成为了整个世界瞩目的焦点。这片不过三点七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将见证一场震惊中外、足以载入世界战争史的攻防恶战。其激烈程度,被后世军事学家称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
在志愿军司令部,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几乎凝成了实质。谢文渊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死死锁定在标注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模型上。大量的情报和前线侦察显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决心在此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摊牌”性质的进攻,企图夺取五圣山,从中线突破,扭转战局。敌军调动频繁,弹药囤积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预示着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火力盛宴。
“范弗里特这是要把整个朝鲜的钢铁都倾泻到这两个山头上啊。”一位作战参谋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
谢文渊没有回头,声音沉稳如铁:“敌人想用钢铁换土地,想用他们的优势火力把我们碾碎。那就让他们来试试看!我们要在这两个高地上,让他们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意志,比他们的钢铁更坚硬!”
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上甘岭若失,五圣山主阵地危殆,整个中线防御体系将被撕开缺口,后果不堪设想。守卫此地的第15军第45师部队,面临的压力将是空前的。在战役准备阶段,他全力投入到协助上级完善防御部署的工作中:
一、工事加固与物资储备:他督促守备部队利用战前宝贵时间,将坑道进一步加深、加固,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环形防御体系。大量储备弹药、粮食、水源和急救药品于坑道深处,准备进行长期坚守。他特别强调水源储备的重要性,要求“哪怕用罐头盒,也要把水存够”。
二、兵力部署与火力配系:参与研究前沿兵力配置,主张“少摆多屯”,表面阵地只留少量观察警戒兵力,主力隐蔽于坑道内,待敌炮火准备后迅速进入阵地反击。协调炮兵,预先规划好对各冲击出发阵地、接近路径及可能敌炮兵阵地的打击方案,力求在敌攻击之初就予以最大杀伤。
三、通讯保障与后勤接力:确保坑道与后方指挥所、各坑道之间通讯畅通(尽管在猛烈炮火下极为困难)。组织强大的后勤保障队伍,准备在战斗间隙,不惜代价向坑道内运送补给和兵员,后送伤员。他提出“分段运输,多路并进,利用夜暗弹坑”的补给原则。
十月十四日凌晨,惨烈的战斗打响了。美军调集了三百余门重炮、数十辆坦克及大量飞机,对上甘岭两个高地进行了长达数小时、前所未有的猛烈炮击和轰炸。刹那间,两个高地被笼罩在浓密的硝烟和烈火之中,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粉末,所有的表面工事被彻底摧毁。指挥所里,听着电话里传来的“阵地表面已无完整工事”、“通讯中断”的报告,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
炮火延伸后,美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如同潮水般涌向高地。守卫在坑道口的志愿军战士们,从弥漫的硝烟和尘土中钻出来,利用弹坑和残存的巨石作掩护,用步枪、手榴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枪声、爆炸声、喊杀声震耳欲聋。阵地多次易手,白天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夜晚我军又组织反击夺回。战斗残酷到了极点,一个连队上去,often不到半天就打得只剩十几人甚至几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一章:磐石与惊涛(第2/2页)
谢文渊在司令部里,通过断断续续恢复的通讯和侦察报告,密切关注着战况。他看到了战报上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看到了部队因补给困难、特别是缺水而面临的极端困境。“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指挥所里流传开来,让这些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们也为之动容。他不断与炮兵指挥员协调,要求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炮火覆盖,支援坑道部队的反击。
“告诉秦基伟军长,告诉崔建功师长,告诉上甘岭的全体同志们!”在一次与前指的通话中,谢文渊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但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的坚守,关乎整个战线的稳定!他们的牺牲,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司令部相信他们,一定能守住阵地,把上甘岭变成敌人的坟墓!”
战斗进入最艰苦的坑道斗争阶段。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坚守部队退入坑道。坑道内,环境极端恶劣:缺氧、闷热、缺水、缺粮、缺药,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烈士的遗体无法转运。敌人用炸药炸、用*****烧、用毒气熏、用铁丝网封锁洞口,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的战士,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顽强地坚守在阴暗潮湿的坑道里,组织小分队夜间出击,炸地堡,抓俘虏,不断消耗敌人。
谢文渊和司令部的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支援坑道部队。组织特等射手和迫击炮手,对暴露的敌军进行冷枪冷炮打击;挑选精干人员,利用夜暗向坑道内运送物资(尤其是萝卜、药品和弹药);策划大规模反击,调动预备队,准备给表面阵地之敌以致命一击。
十月三十日,在经历十余天的惨烈争夺和充分准备后,志愿军集中强大炮火和生力军,发起了决定性的反击。经过反复拉锯,最终彻底收复并巩固了上甘岭表面阵地。范弗里特精心策划的“摊牌”行动,以惨败告终。
当最终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志愿军司令部里没有欢呼,只有一片长时间的沉默。所有人都清楚,这场胜利,是用何等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谢文渊走到沙盘前,看着那两个被反复标注、几乎要被磨平的高地模型,久久不语。
他仿佛看到了那被鲜血浸透的焦土,看到了在坑道里忍着干渴、舔着岩石上渗水的战士,看到了那些在反击中高喊着口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身影。
上甘岭,不仅是一座军事意义上的高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有着磐石般的意志,足以粉碎任何惊涛骇浪般的进攻。这场战役,将志愿军的防御作战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极大地震慑了敌人,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进程。
谢文渊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但心境已然不同。他更加坚信,经过上甘岭这般烈火淬炼的军队,其军魂已坚不可摧。无论未来还有多少风雨,这支军队,这个国家,都将如磐石般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