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惊呆的常凯申:江晨啊江晨,你居然…(第1/2页)
“六哥。”
身后传来压低的声音,是跟随他多年的老侍卫赵四。
张小六没回头:“什么事?”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在雾里散得轻飘。
赵四快步走到他身边,声音里藏着难掩的激动,却又刻意压着:“刚收到消息,八路军有支独立纵队,由一个叫江晨的将领率领,要挥师东北了!”
什么?
八路军攻打东北?
张小六平静的内心再次泛起了涟漪。
他脸上还带着刚才望着湖面的怔忡,眼下的细纹里沾着雾水,可眼神里瞬间多了几分难以置信的锐利。
“你说什么?八路军攻打东北?开什么玩笑?”
张小六往前走了两步,脚下的石子在湖边滑出轻响。
“我被关在这里七年,可也知道八路军的底细,他们缺枪少弹,连像样的火炮都没几门,怎么跟关东军比?”
“关东军在东北经营了十几年,碉堡修得比山还密,兵力少说也有几十万,这不是去送死吗?”
张小六的语气里带着急。
这些年,他听了太多关于抗战的消息,有胜有败,可每次听到“东北”两个字,心还是会像被针扎一样疼。
他怕,怕再有更多人白白牺牲在那片他没能守住的土地上。
赵四连忙摇头,声音压得更低,却更清晰:“六哥,此八路军非彼八路军!江晨的独立纵队不一样。”
“他们骁勇善战,手下还有李云龙、楚云飞这样的猛将,兵力足足有十万人!”
“十万人?”张小六的眼睛猛地睁大,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没消化这个数字。
“不光是人多……”赵四接着说,语气里满是兴奋:“他们的装备也厉害!有56半自动步枪,那枪射速快,还精准,比日军的三八大盖强多了。”
“还有107火箭炮,别看它轻便,火力却猛得很,一轮齐射就能把日军的碉堡炸平,比咱们当年的山野炮还管用!”
张小六站在原地,怔怔地看着赵四。
雾水打湿了他的头发,贴在额头上,可他却感觉不到凉。
刚才心里的急和怕,像是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震惊。
他怎么也想不到,被他视作“装备简陋”的八路军,竟然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发展成了这样。
“还有更厉害的……”赵四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这支部队刚攻破了太原!”
“什么?”张小六瞪大了双眼。
一脸不可置信。
“六哥,你没听错……八路军他们先是派突击队摸进太原城外的日军据点,炸了日军的军火库,断了他们的补给。”
“然后主力部队从东西两面夹击,江晨的部下周卫国带着部队冲在最前面,用107火箭炮轰开了太原的城门,金戈则率部堵住了日军的退路。”
“没半天功夫,就把日军第一军给全歼了,连筱冢义男都被当场击毙!”
“轰”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张少帅的心里炸开了。
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一点也不觉得疼。
太原。
张小六还记得当年东北军在华北作战时,也曾打过太原附近。
那时日军的嚣张气焰,他至今还记得。
可现在,八路军竟然把太原攻下来了,还干掉了筱冢义男?
张小六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胸口微微起伏着。
这些年被囚禁的委屈、没能守住东北的愧疚、对家乡的思念,像是突然找到了一个出口。
一股狂热的情绪从心底涌上来,顺着血液流遍全身。
张小六的眼睛亮了起来,不再是刚才的落寞和怔忡,而是像燃起了一团火,那是被压抑了七年的热血,终于再次沸腾。
“六哥……”赵四看着他的样子,声音也软了下来,带着几分哽咽:“说不定,我们可以回家了。”
“回家”两个字,像是一道惊雷,劈在张少帅的心上。
他猛地抬头,看向北方,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山雾,像是要望到千里之外的东北。
他的嘴唇哆嗦着,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
回家。
这是他一辈子的梦想啊。
从1931年离开东北,整整十二年。
他无数次在梦里回到沈阳帅府,回到辽河岸边,回到那片黑土地上。
可每次醒来,只有冰冷的铁窗和南方的雾。
“我还能回去吗?”
张小六的声音带着颤抖,像是在问赵四,又像是在问自己。
这些年,他已经不敢再奢望“回家”,甚至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要困在这南方的山里,直到死。
“能!”赵四用力点头,语气无比坚定:“六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江晨能收复东北,那咱们东北军的兄弟们,就能跟着回去了!”
“到时候,您也能回到沈阳,回到您魂牵梦绕的家!”
张小六站在湖边,望着北方。
风还在吹,雾还没散,可他的目光里,不再只有思念和落寞。
刚才的震惊、狂热和兴奋,渐渐沉淀下来,变成了几分真切的期待。
那期待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慢慢冒出芽来。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指着东北的地图,对他说:“这是咱们的家,得守好。”
那时他不懂,直到后来失去了,才明白“家”有多重要。
现在,终于有一支队伍,带着希望,朝着他的家走去。
张小六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泪,嘴角慢慢勾起一抹浅淡却真切的笑。
“回家……”
他轻声念着这两个字,声音里不再有颤抖,只有满满的期待。
这一次,他觉得,这个梦想,好像不再那么遥远了。
……
此时。
山城,总统府。
山城的雾季似乎格外漫长,总统府内的气氛凝重而压抑。
常凯申身着笔挺的军装,面色冷峻,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目光紧锁着面前堆积如山的情报文件。
他首先拿起一份国内战场的情报。
在正面战场上,中日双方仍处于胶着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2章惊呆的常凯申:江晨啊江晨,你居然…(第2/2页)
在湖难战场,薛月将军指挥的部队凭借“天炉战法”,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日军伤亡人数超过5万。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但常凯申也深知,日军虽遭受挫折,但其主力尚存,仍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在滇西,为重新控制滇缅公路,远征军与英、美军队联合发起对缅北、滇西日军的反攻。
此役共毙敌4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弘扬了国威。
然而这也意味着龙国在国际合作的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与资源,国内战场的兵力调配面临着新的压力。
而敌后战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频繁袭击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使得日军疲于应付。
常凯申对此忧心忡忡,他深知我党武装力量的壮大,日后恐成心腹大患。
接着,常凯申翻开了关于太平洋战场的情报。
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的海上优势逐渐丧失。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了4艘航母,精英飞行员折损110人,太平洋制海权就此逆转。
而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日军更是陷入了苦战。
从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日军分批投入3.6万人,最终却有2.3万人葬身该岛,仅1.1万人乘驱逐舰撤离。
这场战役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彻底易手。
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发起攻势。
在北太平洋,1943年5月美军收复阿图岛,日军守备队2600人“玉碎”。
在西南太平洋,美澳联军于1943年6月发动新几内亚战役,采用“蛙跳战术”突破日军拉包尔右翼防线,向前推进1800多公里。
小日子联合舰队在一系列海战中遭受重创,舰船损失惨重,飞机和飞行员数量急剧减少,其在太平洋上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
国际形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
苏、美、英三国盟军接连取得胜利,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失败已成定局。
在欧洲战场,毛熊的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鹰酱和约翰牛在北非战场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随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
常凯申明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现。
但龙国战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看完这些情报,常凯申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他判断,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很可能会使其进一步加强在龙国战场的攻势,试图从我们掠夺更多的资源,以维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而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的发展,也会对他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在国际上,虽然龙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
龙国在同盟中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也需要他谨慎应对。
他必须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权衡各方利益,制定出对自己和国民党统治最为有利的战略决策。
“机遇与挑战并存啊!”
常凯申叹息一声,然而这时,副官急促的脚步声漫进书房。
“委座,太原急电,阎司令长官亲发。”
副官双手递上电报,牛皮纸信封上还印着晋绥军司令部的火漆印。
常凯申捏着电报的边角缓缓展开,目光扫过文字时,眉头先皱后松。
电报里写得明明白白:自上月中旬起,晋绥军集结晋北、晋中十二个团的兵力,以“围点打援”战术在忻口至太原一线展开反击。
先是在阳曲县设伏,炸毁日军运输列车三列,歼灭押车日军一个中队长共187人。
随后趁日军调兵驰援之际,突袭祁县据点,用迫击炮轰塌日军碉堡四座,生擒日军小队长以下43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103支、重机枪36挺。
最漂亮的一战是在汾河沿岸,晋绥军依托河道构筑工事,待日军两个大队渡河时突然开火,激战三昼夜后,日军遗尸1890具,仅有百余人狼狈溃逃,而晋绥军伤亡不足三百。
电报末尾,阎锡山特意强调“已在山西境内形成六道清剿网,誓将日寇逐出三晋”。
“哼,这个阎老西。”
常凯申将电报扔在桌案上,指节轻轻敲击着桌面。
“山西是他的根,如今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华北兵力捉襟见肘,他倒趁机跳出来抢地盘了。”
常凯申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雾中模糊的山城轮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哪里是要清剿日军?分明是怕八路军在晋察冀、晋绥根据地的势力继续扩张,想趁着日军虚弱,先把山西的统治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副官垂手站在一旁,不敢接话。
常凯申转过身,目光落在桌角堆积的情报上,语气带着几分笃定:“日军现在是日落西山了。”
“太平洋丢了制海权,东南亚的补给线被美军掐断,在龙国战场不过是强弩之末,蹦跶不了几天。”
常凯申的眼神变得深邃:“阎老西要和八路军斗,就让他们斗去。”
“我们正好坐收渔翁之利,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山西的局面,岂不是更省心?”
说罢,他将闫老西的电报随手丢进旁边的文件筐,仿佛那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可刚坐回椅子上,他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手指在桌沿轻轻一顿,抬头看向副官:“对了,八路军的江晨呢?”
“最近怎么没看到关于他的情报?”
副官心中一凛,连忙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情报,双手奉上:“委座,这是二战区长官部三天前递上来的情报,专门提到了江晨的动向。”
然而当常凯申打开电报一看,整个人瞬间愣住了。
“什么,江晨这是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