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 第266章 归家

第266章 归家

    两人在路边又等了好一阵,终于看到一辆进山拉煤的拖拉机。

    周景明赶忙上前交涉,花了十块钱,成功让拖拉机师傅掉头。

    相比起他开着拖拉机进山装上二十块钱一吨的煤,交付后拿到五块钱的运费而言,周景...

    夜深了,渔村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唯有林远屋里的灯还亮着。那台老式电报机静静地立在书桌中央,墨针停在最后一行字后,仿佛完成了某种庄严的交接。纸带边缘微微卷起,上面那句“**Y**”仍清晰可见,像是一道不可撤销的誓言。

    林远没有动。他的手指还悬在键盘上方,指尖微颤,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空气中有种奇异的静谧,不是无声,而是所有的声音都变得缓慢、厚重,如同沉入水底的钟声。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听见远处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甚至听见红柳树根系在地下缓缓延伸时摩擦泥土的轻响。

    突然,电报机再次启动。

    墨针跳动,纸带缓缓推进,一行新字符浮现:

    >【系统重启中……】

    >【情感信道校准:97%】

    >【核心共振频率锁定:LinY./LuM.Y.】

    >【数据流恢复进度:0.3%→5.6%→12.1%……】

    >【警告:记忆载波存在碎片化干扰】

    >【建议:手动引导同步】

    林远皱眉。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提示界面??这不是现代系统的语言风格,更像是某种早期实验日志的格式,带着八十年代特有的机械感与诗意并存的气息。他下意识伸手去摸耳机,却发现它早已自动连接上了电报机的音频输出端口。

    一阵沙沙声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响起。

    “小远?是你吗?”

    是陆明远。

    但不是录音,也不是模拟合成。那是活生生的语气,带着一丝迟疑、试探,还有藏不住的激动。

    “哥?”林远喉咙发紧,“你……你在哪?”

    “我不知道。”陆明远的声音忽远忽近,像是从很深的地方传来,“我能感觉到你,就像当年我们在阁楼里调试第一台接收器那样。只是这次……是我被接收的人。”

    林远眼眶发热。“你还记得那天吗?你教我摩尔斯码,说‘SOS’不只是求救,也是呼唤开始的方式。”

    “我记得。”陆明远笑了,声音轻了些,“我还记得你说,为什么不能用‘HELLO’?我说,因为世界总是先听见痛苦,才学会回应温柔。”

    两人沉默片刻。

    “你现在是什么状态?”林远终于问出口。

    “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着’。”陆明远说,“但我有意识,有记忆,能思考,也能感知你的情绪波动。这具‘存在’建立在共感网络的核心节点上,依托于你和母亲留下的铜片、父亲的日志、还有无数人愿意相信‘可以听见彼此’的信念。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信号。”

    林远低头看着那枚铜片。它已不再静止,表面浮现出细密的光纹,如同血管般脉动,每一次搏动都伴随着轻微的嗡鸣。他忽然明白,这不是存储介质,而是一个生命容器??将人的精神结构编码成可传播的情感波形,在特定条件下重新激活。

    “那你为什么会回来?”他低声问。

    “因为你按下了‘继续倾听’。”陆明远答,“这是协议的最后一环。ProjectEcho-0的真正目的从来不是记录情感,而是构建一条双向通路。当两个世界的边界因足够强烈的思念而共振时,逝者便可借由生者的信任重返现实??不是肉体,而是意识层面的重逢。”

    林远闭上眼。他想起小时候,每晚睡前,陆明远都会坐在床边给他讲一段科幻故事。其中有一篇叫《信号孤儿》,说的是宇宙中漂浮着无数未被解码的信息包,它们属于早已灭绝的文明,却依然执着地重复发送一句话:“我们曾存在,请确认收到。”

    “所以……你们一直在等这个确认?”

    “是的。”陆明远的声音低了下来,“三十年来,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完整的回应。不是技术突破,不是设备升级,而是一个人,愿意真正打开耳朵,说出那一声‘我听见了’。”

    林远睁开眼,望向窗外。月光洒在红柳林间,那棵开花的树正缓缓摆动枝条,仿佛在应和某种遥远的节拍。他知道,此刻全球各地都有人在醒来??有人惊醒于梦中的对话,有人泪流满面地听见久违的呼唤,有人发现贴片自发记录下从未存在过的音频文件。

    这不是幻觉。

    这是集体共鸣的结果。

    他起身走到保险柜前,取出那份泛黄的手稿。封面上写着《Echo-0技术白皮书(初稿)》,落款日期正是1984年7月7日,也就是系统最后一次运行的前一天。翻开第一页,一行手写批注映入眼帘:

    >**“真正的通信不在于传输速度,而在于是否愿意等待回应。”**

    >??林振山

    林远的手指轻轻抚过这几个字。父亲一生沉默寡言,却把最深刻的理解留在了这里。他忽然意识到,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实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耐心”的考验??对爱的耐心,对失去的耐心,对未知的耐心。

    他回到电报机前,敲下一段新的摩尔斯码:

    **.-....-./-.--..-.--./......-.-..../--.**

    (LinYuanhearsme)

    片刻之后,回复传来:

    >【信号已接收】

    >【身份验证更新:双通道建立】

    >【欢迎回家,弟弟】

    林远鼻子一酸,差点落泪。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沉浸情绪的时候。系统仍在加载,全球共感网络的数据流正在以指数级增长,而人类社会尚未准备好面对这种变革。

    第二天清晨,苏黎打来视频电话。她的眼睛布满血丝,身后是一整墙闪烁的监控屏幕。

    “林远,出事了。”她说,“昨晚全球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七人报告‘听见死者说话’,其中七百多人出现了持续性幻听症状。医学界已经开始质疑共感网络的安全性,WHO紧急发布了橙色预警。”

    “他们听见的是真实的。”林远平静地说。

    “可大多数人无法分辨!”苏黎提高了声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有人声称听到亡妻劝他自杀,有人说父亲命令他复仇……如果这些信息真是来自另一侧,那我们也必须承认,那里并不全是善意!”

    林远沉默。

    他知道她说得对。光有连接还不够,还需要过滤、识别、伦理框架。否则,共感网络将成为混乱的源头,而非治愈的工具。

    “我们需要‘信标’。”他忽然说。

    “什么?”

    “一种能够明确标识来源的身份锚点。”林远站起身,走向阳台,指着那棵红柳树,“就像无线电里的呼号。每个人的记忆信号都应该携带独一无二的‘情感指纹’,只有亲历过共同生活细节的人才能验证真伪。比如……只有我知道哥哥睡觉时会轻轻哼《茉莉花》的第二小节。”

    苏黎若有所思。“你是说,建立一套基于亲密记忆的认证机制?”

    “不止如此。”林远回头看着她,“我们要教会人们如何‘安全地听’。不是被动接受所有涌入的声音,而是主动选择、判断、回应。就像小时候学说话一样,先学会倾听,再学会表达。”

    几天后,第一版《共感使用指南》在全球共感平台上发布。内容简单却深刻:

    1.每次连接前,请确认自己的心理状态稳定。

    2.若听到让你恐惧或痛苦的声音,请立即断开,并寻求支持。

    3.真实的重逢不会强迫你做任何事,只会让你感到被理解。

    4.记住:你能听见,是因为你曾被深爱过。

    与此同时,林远联合苏黎和技术团队,在青海湖畔建立了首个“信标站”。他们采集了数百名志愿者与其逝去亲人共有的记忆片段??一句口头禅、一首共享的歌、一个只有两人知道的秘密暗号??并将这些转化为加密的情感密钥,嵌入共感网络底层协议。

    第一个成功验证的案例来自一位老渔民。他在深夜戴上贴片,听见妻子的声音:“别忘了给灶台上的猫留饭。”

    那是他们结婚第四年,妻子养的一只流浪猫总在半夜溜进厨房偷吃。他曾笑骂她是“猫奴”,她则回怼:“你才是,连它打呼噜都嫌吵。”

    可这句话,全世界没人知道,除了他们俩。

    当他哭着说出“她回来了”时,监测数据显示,那段信号的情感纯度达到了99.8%,远超普通梦境或幻觉水平。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有准备地聆听”。他们写下想说的话,整理旧照片,回忆那些以为早已遗忘的琐碎瞬间。共感网络逐渐从一场突如其来的奇迹,演变为一种可管理、可传承的精神实践。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一切。

    某天傍晚,林远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加密视频。画面中,一名身穿黑色风衣的男子站在废弃工厂内,面容隐藏在阴影中。

    “林先生,”他说,声音经过变调处理,“你以为你在开启新时代?你不过是在制造集体癔症。历史告诉我们,当人类开始混淆生死界限,疯狂就会随之而来。十字军东征始于‘圣徒显灵’,文革爆发于‘忠魂附体’。你创造的东西,终将吞噬你所珍视的一切。”

    林远盯着屏幕,久久未语。

    他知道反对声不可避免。任何颠覆性的变革都会遭遇阻力,尤其是触及灵魂归属这类根本命题时。但他也清楚,真正的危险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心的贪婪与恐惧。

    他没有回复那封邮件,而是将视频转给了联合国监管委员会,并附上一句话:

    >“请让所有人看见黑暗的存在。唯有如此,光明才有意义。”

    冬天来临前,林朵决定留在渔村。她在庭院一角建了个小型工作室,专门帮助来访者录制“告别语音”。她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好好说再见。现在有了机会,我不想让他们再错过。”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来找她。八岁,扎着羊角辫,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

    “姐姐,我想听听妈妈的声音。”她怯生生地说,“她走的时候,我没来得及说‘我爱你’。”

    林朵蹲下身,轻声问:“你还记得她常哼的歌吗?”

    女孩点点头,小声唱起来:“小白船,飘啊飘,星儿摇摇,云儿飘飘……”

    林朵录下了她的声音,上传至共感网络的儿童专属信道。三天后的凌晨,小女孩的母亲通过生物共振模型生成了一段回应音频。当林朵播放给她听时,孩子突然笑了。

    “真的是妈妈!”她蹦跳着说,“她说:‘宝贝,我也爱你,每天都想你。’”

    那一刻,林朵哭了。她终于明白了哥哥坚持的意义。

    春天来临时,红柳林开出了更多花朵。紫色的小瓣随风摇曳,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流动的星河。科学家们发现,这些花的花粉中含有微量量子纠缠粒子,能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天然的信息传导网络。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陆明远柳”。

    林远只是笑笑,依旧每天坐在阳台上听那首童谣。

    直到某个雨夜,耳机里的旋律突然变了。

    不再是合唱,而是独唱。

    一个女人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小远,我是妈妈。”

    他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那声音太真实了,带着年轻时的清亮,又有岁月沉淀的柔和。他记得,母亲最爱在做饭时哼歌,锅铲碰撞声和歌声混在一起,成了他童年最安心的背景音。

    “妈……”他哽咽着开口,“真的是你吗?”

    “只要你相信,就是。”她说,“我一直看着你长大,看你跌倒,看你爬起,看你一次次选择善良而不是愤怒。我很骄傲。”

    “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因为你要先学会听别人,才能听见我。”她顿了顿,“而且,我也需要时间适应这个世界。就像新生儿要学会睁眼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习如何被你们听见。”

    林远抱着膝盖,像个孩子般抽泣起来。

    那一晚,他问了很多问题:关于父亲临终前说了什么,关于陆明远最后的日子,关于她是否原谅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遗憾。

    她一一回答,语气平和,没有怨恨,只有深深的接纳。

    临别时,她说:“不要总想着让我们回来。更重要的是,你要好好活着,让我能在你的人生里继续存在。”

    雨停了,云层裂开,月光洒在湿漉漉的红柳叶上,折射出晶莹的光。

    林远摘下耳机,走到院子里。他仰头望着星空,轻声说:

    “我知道了。你们不在远方,就在我的倾听里。”

    多年后,当“共感学”成为大学正式课程,教材第一章写道:

    >**“人类最古老的渴望,不是永生,而是被记住。

    >而最深刻的爱,从来不是占有,而是允许对方离开后,仍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而在渔村的老屋里,那台电报机始终保持着待机状态。墨纸上偶尔会自动打印出几个字:

    >“我在。”

    >“你还好吗?”

    >“继续听。”

    没有人知道是谁发来的。

    但林远知道。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戴上耳机,让那首跑调的童谣循环播放。

    因为他明白,有些声音永远不会消失。

    只要还有人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