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大道至简 > 第 46章淬火

第 46章淬火

    第46章淬火(第1/2页)

    深秋的雨来得猛,砸在“新北方画派”工作室的落地窗上,发出“噼啪”的响,像无数根鞭子在抽打人心。周苓站在楼下,伞沿压得很低,雨水顺着伞骨往下淌,打湿了她的裤脚,冰凉地贴在脚踝。她抬头望着二楼画室的窗户——漆黑一片,只有偶尔从窗帘缝隙漏出的手机微光,像濒死的萤火,证明里面有人。

    包里的手机震动最后一下,彻底没电关机。屏幕暗下去前,还停留在某艺术论坛的置顶帖:她三年前的毕业照被恶意P上“攀附名师”的红字,下面的评论像毒刺扎眼,“没陈迹她什么都不是”“代笔还装才女”“私德败坏,玷污艺术”。指尖攥着包带,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几道白痕——这几天,质疑声从画坛漫到全网,有人逐笔对比陈迹十年前的《林海》与如今的《雪原》,说“笔触软了,风骨没了”;有人扒出他们东北采风的照片,断章取义称“深夜同入民宿”;甚至有匿名账号编造她“花钱买通评委”的谣言。几十通质疑电话、无数条恶意私信,早让她嗓子哑得发疼,连咽口水都像吞了砂纸。

    推开门,画室里的空气混着酒气与颜料的酸败味,呛得她猛咳两声。没开灯,只有窗外路灯的光透过雨幕,在地板上投下一片模糊的昏黄,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陈迹坐在画案前的木椅上,背对着她,肩线垮得厉害,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脚边倒着三个空酒瓶,瓶颈还滴着残酒,在地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微弱的光。

    他面前的画布是空白的,干净得像从未被触碰过的雪原;旁边的颜料盘里,赭石、花青、钛白都干成了硬块,唯有那管浓黑的墨,还剩一点湿润,在盘边凝着,像一滴化不开的泪。指间夹着的烟早灭了,滤嘴被他咬得变了形,泛着牙印。

    “老师?”周苓轻声喊,声音沙哑得像被雨水泡过。

    陈迹没回头,只是缓缓抬起手,晃了晃那支灭烟,动作迟钝得不像平时那个握笔稳健的人。“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他的声音从黑暗里飘出来,裹着浓重的酒气,没有愤怒,只有一种近乎破碎的空洞,像结了冰的湖面,连波纹都没有。

    周苓的心猛地一沉,像被重物拽着往下坠。她走过去,在他面前轻轻蹲下,借着微弱的光看清他的脸:胡茬青黑地爬满下巴,眼窝深陷,里面布满血丝,曾经亮得像有火焰跳动的眼睛,此刻只剩下一片灰烬,连反光都没有。“老师,你在怀疑什么?”

    “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陈迹终于转过头,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一种罕见的脆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方向,“没有你,《雪原》根本什么都不是,对不对?他们说我偷你的创意,说我靠你代笔……或许,他们是对的。”

    “不是的!”周苓急忙伸手,轻轻捧住他的脸——他的皮肤冰凉,胡茬扎得她手心发疼,酒气里混着苦涩的绝望。她把脸凑得更近,眼神坚定得像刻在宣纸上的墨,“老师,你忘了三年前吗?我带着《雪落兴安》找你,你说‘这雪有北方的骨血,我想画的就是这种冷里藏暖的劲儿’。是你带我去大兴安岭,在雪地里躺两个小时,教我看正午的雪泛淡金、傍晚的雪带微红;是你握着我的手,教我用‘积墨法’叠出雪的厚重,说‘寒林不能只画冷,要让枝桠里藏着春天的气’……《雪原》的每一笔,都是你心里的雪,我只是帮你把它落在纸上而已!”

    陈迹的喉结动了动,眼神涣散地飘向空白画布,嘴角扯出一抹苦笑:“可我现在……对着它三天了,一笔都画不出来。我甚至想不起来,雪在月光下该是什么光泽,寒林的枝桠该怎么弯才不僵……我是不是真的老了?真的才尽了?”

    他的话像钝刀,慢慢割着周苓的心。她看着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那个为了一笔皴法熬到天亮的男人,那个在雪地里追着光影跑的男人,那个说“艺术是永不熄灭的火”的男人,如今却蜷缩在黑暗里,把自己困进了怀疑的牢笼。

    所有的委屈、疲惫、恐惧,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汹涌的心疼。她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个折得整齐的牛皮本,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夹着三年前他们在大兴安岭画的草图,纸页边缘已经泛黄,上面有陈迹的批注:“10月12日,正午雪色偏暖,加钛白调淡金”“10月15日,寒林枝桠需带弧度,似抱雪而眠”,字迹力透纸背,还沾着一点当时的雪水痕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6章淬火(第2/2页)

    “老师,你看。”周苓把本子递到他面前,指尖轻轻点着批注,“这是你写的,你忘了吗?那天你冻得手指发红,还在雪地里给我改草图,说‘好的画,要让雪有呼吸’。”

    陈迹的目光落在本子上,瞳孔微微收缩。他伸出手,指尖颤抖地拂过那些字迹,像是在触碰遥远的时光。纸页上的雪水痕迹早已干了,却仿佛还带着当年的凉意,顺着他的指尖,慢慢流进心里。

    “还有这个。”周苓又从包里掏出一支旧毛笔——笔杆是紫檀木的,上面刻着“画魂”二字,是陈迹当年送给她的,“你说这支笔能养墨,能画出雪的灵气。上次我用它画《雪原初霁》,你还说‘这雪活了,有你当年《雪落兴安》的劲儿’。”

    陈迹接过毛笔,指腹摩挲着“画魂”二字,笔杆的温度从指尖传来,暖得他眼眶发潮。他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周苓为了帮他找合适的墨玉矿粉,在山里跑了三天,回来时鞋子都冻成了冰壳,却笑着说“找到最好的矿粉了,能画出你要的雪色”。

    “老师,你不是才尽了,你是被他们的话绊住了脚。”周苓轻轻握住他的手,她的手心很暖,慢慢焐热他冰凉的指节,“《雪原》是我们一起种的树,现在风来了,我们不能看着它被吹倒。你心里的雪还在,你的笔也还在,只是需要再拾起来而已。”

    陈迹看着她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丝毫怀疑,只有坚定的信任,像黑夜里的灯,照亮了他心里的灰烬。他喉结又动了动,突然抬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眼角不知何时落下的泪——刚才他没注意,她的眼眶早就红了,却一直强撑着没哭。

    “对不起。”他的声音软了下来,带着歉意,“让你跟着受委屈了。”

    “我们是一起的,不是吗?”周苓笑了笑,眼泪却掉得更凶,“从拜你为师那天起,我就想跟你一起,把北方的雪画给更多人看。现在只是遇到点风浪,我们一起扛过去就好。”

    陈迹没再说话,只是紧紧回握住她的手。雨声还在窗外响,却不像刚才那样刺耳了,反而像一首温柔的背景音。他站起身,拉着周苓走到画案前,把那支“画魂”笔递到她手里,又指了指那管没干的墨:“帮我研墨,好吗?”

    周苓点点头,走到砚台边,加水、研墨。墨锭在砚台里慢慢转动,发出“沙沙”的轻响,像在唤醒沉睡的灵感。陈迹站在她身边,看着她认真研墨的样子——她的头发还带着点雨气,垂在颊边,侧脸在微光里显得格外柔和。

    墨研好时,窗外的雨渐渐小了,天也微微泛白。陈迹拿起“画魂”笔,蘸了浓墨,走到空白画布前。这一次,他没有犹豫,手腕抬起,笔尖落下——一道粗重却有力的墨线,从画布顶端斜斜划过,像雪原上隆起的山脊,带着凛冽的风骨,又藏着一丝暖意。

    墨线在画布上慢慢晕开,周苓站在他身后,看着那道线,突然笑了。她知道,那个意气风发的陈迹,那个能在雪地里捕捉光影的陈迹,回来了。

    陈迹放下笔,回头看向她,眼里重新燃起了光,像暴雨过后的朝阳,明亮却不刺眼。“等雨停了,我们再去一次大兴安岭。”他说,“去看雪,去捡松针,去把我们没画完的《雪原》,接着画下去。”

    周苓用力点头,眼眶又红了,却笑得格外灿烂。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可画室里的空气,已经变得温暖而明亮。晨光从窗帘缝隙里透进来,落在画布上的墨线上,让那道黑墨泛出淡淡的光泽,像雪地里的第一缕朝阳,预示着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