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的柏林,空气中飘着细雨,街头纳粹分子越发狂热。国会大厦附近的街角,“犹太人滚出德国”的标语到处都是,冲锋队队员穿着褐色制服,举着卍字旗来回踱步,路过的犹太行人都低着头匆匆而过。
杨春元和戴克俭撑着一把黑色雨伞,站在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对面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窗望向三楼那扇亮着灯的窗户,那是莉泽·迈特纳的办公室,也是他此行的第一站,更是“破晓计划”能否启动的关键。
当杨宇霆跟大儿子讲述了自己这个伟大的破晓计划之后,杨春元足足用了十几分钟才消化了这么庞大的概念,随后便被父亲安排到了欧美,他虽然还有些地方不理解,但是父亲的话,他总是一惯执行的。
而戴克俭本来被安排在了药警总团当兵,当杨春元决定去欧美的时候,杨宇霆觉得德国现在太危险,于是安排了戴家次子,当了春元的护卫兼助手,戴克俭是个性格沉稳的人,和春元搭配起来,也是相得益彰
杨春元整理了一下深灰色西装的领口,在纳粹势力抬头的柏林,暴露与外国军方的关联,不仅会给迈特纳带来麻烦,甚至可能让整个邀约泡汤。
推开研究所的门,走廊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三楼办公室门口,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迈特纳娟秀的字迹“铀裂变实验数据整理中,勿扰”,但末尾却画了个小小的问号,像是在为实验瓶颈发愁。杨春元和戴克俭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带着疲惫的回应:“请进。”
迈特纳正坐在堆满实验报告的书桌前,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手指捏着一支铅笔,在纸上演算着什么。看到杨春元这个陌生面孔,她放下笔,眼神里先是疑惑,随即多了几分警惕“您是?我好像没见过您。”
“迈特纳教授,您好,我是杨春元,来自中国东北军,是‘破晓计划’的外交协调员。”杨春元躬身行礼,语速轻快,作为一个德国女婿,他的德语在和夏洛特的日常对话中,锤炼的越加优秀,甚至有股子老普鲁士的浓厚味道“冒昧打扰您,是因为我们有一项关乎核物理未来,也关乎您个人安全的计划,想邀请您加入。”
“破晓计划?核物理?”迈特纳皱起眉头“杨先生,您是不是找错人了?中国东北军。。。据我所知,贵国连生产高纯度硫酸的工厂都没有,怎么会突然搞核物理研究?”她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怀疑,毕竟就在上周,她向柏林一家化工企业申请实验用的重水时,对方还以“犹太学者不配使用德国资源”为由,直接拒绝了她的请求。
杨春元没有急于辩解,而是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轻轻放在桌上“教授,这是破晓计划的详细方案,您可以先看看。我们计划在东北大兴安岭深处,建设一座全球顶尖的核科研基地,配备从挪威维莫克工厂订购的重水,每年5吨,买断未来三年产量,从德国西门子定制的精密机床,还有专门的铀矿开采团队,我们已经探明,辽宁海城、吉林通化都有高品位铀矿,下个月就能启动开采,不用依赖海外进口。”
杨春元顿了顿,特意加重了语气“资金方面,您完全不用担心。破晓计划的经费由我们东北军副司令杨宇霆先生旗下的杨氏制药全额承担。
杨氏制药是目前全球唯一能量产盘尼西林的企业,去年净利润超过3000万大洋,今年计划投入1000万大洋作为科研经费,未来十几年,累计投入1亿多大洋完全没问题。您的年薪,我们开到50万大洋,这相当于于您在德国当教授的年薪的10倍,还会为您和家人准备带花园的别墅,配备专门的医疗团队和翻译,您不用学中文,基地里所有科研沟通都用英语或德语。”
迈特纳拿起方案,逐页翻看着。方案里的细节远超她的预期,甚至连科研人员的伙食标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但她很快又摇了摇头,将方案推回杨春元面前“杨先生,谢谢您的诚意,但我不能答应。我在柏林待了二十多年,我的实验数据,我的研究团队都在这里,而且。。。”她的声音低了下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担忧“我是奥地利国籍,现在纳粹还没对奥地利人动手,或许局势会好转呢?”
杨春元心里一沉,他知道迈特纳还抱着侥幸。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照片,放在迈特纳面前,那是他托人从慕尼黑捎来的,照片上,几个冲锋队队员正围着一家犹太书店,用棒球棍砸着橱窗,玻璃碎片散落一地,书店老板被按在墙上,满脸是血。
“教授,这是上周慕尼黑发生的事。”杨春元的声音沉了下来,“纳粹党马上就要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他们已经放出话,要‘清理德国科学界的犹太元素’。您现在是奥地利国籍,但谁能保证,明年、后年,他们不会把矛头指向奥地利犹太人?您的实验数据,在他们眼里就是‘犹太异端的垃圾’,您的研究团队,迟早会被强行解散,留在柏林,您不仅做不了研究,连安全都成问题。”
迈特纳死死盯着照片,她当然知道这些风险。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年轻的身影走了进来,是鲁道夫·佩尔斯,他是迈特纳的合作伙伴,也是柏林大学的青年物理学家。看到杨春元,佩尔斯愣了一下“迈特纳教授,这位是?”
“佩尔斯,这位是杨春元先生,来自中国东北军,想邀请我们加入破晓计划。”迈特纳介绍道,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
佩尔斯拿起桌上的方案,快速扫了几眼,眉头渐渐舒展“海城的铀矿……我之前在地质学杂志上看到过相关报道,没想到你们真的探明了储量。”
“是的,佩尔斯先生,我们已经派了三批勘探队去海城,确认铀矿品位在0.3%以上,比比利时属刚果的铀矿还高。”杨春元立刻接话“我们知道您在核裂变临界质量计算方面有很深的研究,破晓计划需要您这样的青年才俊,您的年薪我们开到30万大洋,还会为您提供专门的实验小组,让您主导临界质量的研究。”
佩尔斯的心动了。他是德国犹太裔,上个月申请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时,因为身份问题被拒绝,他渴望有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但一想到要离开欧洲,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又有些犹豫:“可是。。我们对东北的情况一无所知,万一你们的计划只是纸上谈兵呢?万一基地建到一半,资金断了呢?”
杨春元看两人都有顾虑,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他故意压低声音,装作不经意地说“其实,我上周刚见过爱因斯坦教授。他已经答应加入破晓计划了,还说要把普林斯顿的几个学生也带过来。他说,有您和迈特纳教授在,破晓计划的理论研究至少能提前三年,如果你们不愿意去,我只能再找其他专家了,虽然难度会大一些,但也不是不行。”
这话一出,迈特纳和佩尔斯都愣住了。爱因斯坦是全球核物理领域的权威,如果连他都答应了,那破晓计划肯定不是空谈。迈特纳看着佩尔斯,眼神里带着询问,佩尔斯则皱着眉,似乎在权衡利弊。
“杨先生,您说的是真的?爱因斯坦教授真的答应了?”佩尔斯追问,语气里带着急切。
“当然是真的。”杨春元语气坚定,心里却捏了把汗,他其实还没见过爱因斯坦,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爱因斯坦教授下周会去美国加州理工讲学,我之后会去和他汇合,敲定具体细节。如果你们愿意加入,我可以安排你们和他一起去东北,这样你们也能提前沟通研究方案。”
迈特纳沉默了几分钟,突然拿起笔,在方案的“参与确认”页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好,我答应你。但我有个条件,我的实验数据要全部运到东北,还有,我要带三个助手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