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了“祖传秘方’式的老中医。
陈秉文让李明去找东京大学或早稻田大学食品领域、营养学领域的教授,最好是有点公众知名度、形象亲和的那种。
制作几期5分钟左右的‘健康小贴士’短片。”
主题围绕‘现代生活节奏下的水分与电解质流失’、‘运动后科学恢复’、‘深夜工作如何保持精力’等内容展开。
让专家用浅显的语言讲解原理,然后自然引出‘市面上已有基于此类原理研发的方便饮品。
甚至连“脉动”的产品名称都不用提,因为宣传片之前自然会搭配脉动的广告。
最后,陈秉文还特意强调,一定做成科普短篇,不要做成广告。
前世国内的电视台,一到深夜,电视上充斥着各种穿着白大褂、号称“专家”的人。
言之凿凿地推销着各种包治百病的“神药”,口服液、保健品、膏药、补酒等等,套路粗糙却屡试不爽,最终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与国内的观众到九十年代电视普及之后,才深受假广告荼毒不同。
此时的日本消费者已经领教过一波假广告的危害了。
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期各种夸大其词的广告轰炸后,日本消费者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
对“专家”背书和“神奇功效”普遍抱有高度的警惕和审视。
那种简单粗暴、将产品与“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挂钩的套路,在这里不仅行不通,反而会立刻引发反感和质疑,甚至招致消费者厅和公正取引委员会的严厉审查。
正因如此,陈秉文才如此坚决地否定了那种国内未来盛行的、透支信任的广告模式,转而选择了更符合日本市场特质的“科学科普”路径。
这并非仅仅是道德洁癖,更是基于现实环境的精准计算。
唯有真诚和专业,才能在这个市场建立起可持续的信任,而信任,是品牌最昂贵的资产。
每晚23:00至次日凌晨01:00的时段,从来都是电视台的垃圾时段。
日本电视台的广告负责人接到方案后,又惊又喜,立刻表示可以安排最优质的深夜剧贴片和专题节目冠名资源,并承诺立刻开始排期。
下午两点,三得利总部会议室。
气氛比昨日更加严肃。
田中一郎身边多了两位高管。
掌管全日本销售网络的常务董事铃木,以及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陈秉文带着凌佩仪准时抵达。
他没有寒暄,直接落座,目光平静地看向田中一郎。
田中一郎深吸一口气,开口道:“陈桑,经过彻夜商讨和紧急评估,您的要求三得利可以接受。”
陈秉文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脸上依旧波澜不惊。
田中一郎继续道:“但是,条件需要调整。
第一阶段,三大都市圈的核心便利店和商超可以按您的要求执行,自动售货机的铺货率,初期只能承诺达到30%(约7-8万台),我们需要根据销售数据反馈,再决定是否提升到50%乃至更高。”
“可以。”陈秉文点头,这是一个合理的让步,自动售货机的物流调度确实最复杂。
饱和覆盖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财务负责人接口,“签订对赌协议。以销售额为目标,三个月1.2亿日元,如果未能达成,陈记需要支付的渠道佣金由之前的3%提高8%。”
“5%。”陈秉文毫不犹豫地还价,“这是我们的底线。
同时,如果超额完成目标,超出部分的渠道佣金,三得利应减免1%,用以激励。”
他补充道,“我们的营销投入会全力支持销售目标的达成,风险是共担的。”
田中一郎和铃木常务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点头:“可以。”
“第三,”田中一郎最后说道,“瓶盖专利的授权期,我们希望从五年延长到七年。”
“可以,”陈秉文沉吟片刻,最终同意,“但相应的,在陈记产品的渠道支持上,三得利也必须表现出同样的长期承诺。
七年内,陈记产品在三得利渠道的饮料品类中,必须享有最优先的排面权和推广资源。
并且,我们要求在三得利的产品包装和宣传中,明确标注使用了陈记的专利瓶盖技术,作为品质背书。”
“这是自然!”田中一郎终于露出了笑容,“合作共赢!我们会确保专利标识的体现。”
最终协议就此敲定。
三得利将动用其庞大渠道力量,在《醉拳》上映前,将“脉动”铺进三大都市圈数以万计的终端网点。
而陈记则押上了巨额营销预算、对赌承诺,并将瓶盖专利的授权延长,换取了渠道的深度绑定和科技感的加持。
离开三得利总部时,天空又飘起了细雪。
坐进车里,陈秉文对凌佩仪和李明下达命令,“凌总监,你全程跟进三得利铺货,确保执行到位!
特别是自动售货机和便利店冷柜的陈列,必须突出!
李明,电视台广告片东宝东和已经在加班制作,务必确保科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视觉呈现的专业感!
三天后,我要在东京的深夜,看到我们的‘科学宣言’首播!”
“明白!”两人齐声应道。
时针滑过23:00。
东京的夜,在霓虹闪烁中沉入更深邃的层次。
对于特定的人群,他们的“黄金时段”才刚刚开始。
28岁广告公司职员山田浩二,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走出地铁站,冷风一吹,疲惫感更甚。
回到狭小的单身公寓,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让声音驱散一点寂静。
屏幕上正在播放一部深夜剧的片尾曲,紧接着,画面切换。
没有夸张的明星代言,没有炫目的特效。
画面首先是一个特写:晶莹的汗珠从奔跑者的额头滑落,滴在柏油路上,瞬间蒸发,留下微小的湿痕。
旁白是厚重的男中音:“剧烈运动,伴随大量水分与电解质流失。”
画面拉远,是马拉松选手冲线后扶着膝盖喘息的真实场景。
他拿起一瓶冰蓝色的饮料,瓶身上清晰的成分图示和含量标注一闪而过。
旁白继续:“科学配比电解质,快速补充流失——脉动。”
山田下意识地舔了舔干涩的嘴唇。
他刚结束一个长达12小时的加班,虽然没跑步,但那种脱水般的疲惫感竟有些相似。
广告没有喊“喝了就精神百倍”,而是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着身体的需求。
广告无缝衔接,下一个镜头是深夜办公室,一位公司文员揉了揉发酸的脖子,惨白的日光灯映着他略显憔悴的脸。
“长时间工作,精力消耗。”
他拿起同样的冰蓝色瓶子,画面下方是牛磺酸和维生素B群的图示与含量。
“含牛磺酸与维生素B群,温和提神,缓解疲劳感。”
山田看着屏幕里那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年轻人,一种微妙的共鸣感产生。
最后是轻松的聚会场景,年轻人举杯畅饮,强调“清爽无负担”和低糖标识。
核心口号响起:流汗之后,就喝脉动!选择成分,开启新习惯。
广告结束,山田记住了那抹冰蓝色,记住了“电解质”、“牛磺酸”、“低糖”这些关键词。
它不像以往那些饮料广告那样急吼吼地卖“口味”,更像是在科普一种更健康的补水提神方式。
他起身去冰箱拿水,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冷藏室,心里第一次对“脉动”这个名字产生了好奇。
同一时间,35岁的家庭主妇佐藤美惠正在客厅整理丈夫的西装。
电视里播放着深夜新闻后的一个小栏目,“健康小贴士”。
主持人介绍道:“今天我们请到早稻田大学食品营养学系的田中弘树教授,来和大家聊聊现代生活节奏下,如何科学补充水分和能量。”
田中教授穿着得体的西装,笑容温和,气质儒雅。
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大家知道吗?
当我们长时间工作、学习,或者运动后大量出汗时,流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电解质,比如钠、钾、镁。
单纯的喝水,并不能有效补充这些流失的电解质。”
他拿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市面上有一些饮料,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研发的,它们会科学配比这些电解质成分,帮助身体更快恢复平衡。”
他接着又讲到熬夜时的精力管理:“咖啡因可以提神,但过量容易引起心悸。
一些天然成分如牛磺酸,配合维生素B族,能提供更温和、持久的能量支持,减少身体的疲劳感。”
美惠听得非常认真。
她丈夫是跨国公司职员,经常加班到深夜,回家时总是疲惫不堪。
她一直担心丈夫的身体,也尝试过买各种营养品,但总觉得那些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不太可信。
田中教授的话,没有提任何品牌,却让她第一次明白了丈夫疲惫背后的生理原因,以及“科学补充”的概念。
她记住了“电解质平衡”、“温和提神”这些词,觉得这种基于成分和原理的解释,比那些“喝了就精神”的承诺可靠得多。
节目结束,紧接着又是一个“脉动”的广告。
美惠看着广告里清晰的成分标注和教授刚才讲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心里对这款饮料的信任感莫名地增加了几分。
她决定明天去便利店看看,买一瓶给丈夫试试。
这个夜晚,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无数个家庭、公寓和便利店里,许多人像山田、美惠一样消费者。
通过电视屏幕,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名为“脉动”的品牌。
他们未必立刻冲出去购买,但“脉动”这个名字与初步信任感,已经悄然种下。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着:脉动.或许可以试试看?
翌日。
力保健市场部。
前一天的市场动态监控报告早早的放在了课长的桌上。
报告详细记录了“脉动”的广告投放策略、投放时段、广告内容细节,以及配套的科普节目内容摘要。
“科学成分?温和提神?低糖?”课长皱着眉头,“他们这是在打差异牌,避开我们的强效抗疲劳定位,去切日常科学补给和健康提神的市场。”
“广告拍得很克制,没有夸大,强调成分透明和科学原理,还搭上了大学教授的科普.这招很高明。”
一位下属分析道,“他们瞄准的是那些对我们小棕瓶的药感形象有顾虑,或者追求更温和、更健康选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和女性。”
“深夜时段投放,精准锁定目标人群预算看来不小。”
课长手指敲着桌子,“通知销售部,密切关注终端动销和消费者反馈。
通知研发部,评估我们是否需要调整现有产品线,或者推出更温和、低糖、成分更透明的新品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