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养老院的“暖心订单”(第1/2页)
初秋的清晨,阳光像被晒软的蜂蜜,慢悠悠地淌过“夕阳红养老院”的青砖院墙。张总监推着装满蔬菜种子的竹筐,踩着院角老槐树落下的碎影往里走,竹筐把手磨得发亮,是他每个周六来做志愿者时,特意选的趁手家当。
“张小子来啦?”李爷爷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攥着个掉了漆的搪瓷杯,看见他就笑着招手。石凳旁边摆着几盆蔫哒哒的小葱,叶子发卷,土面干裂,像是好几天没喝到水。张总监放下竹筐,蹲下来摸了摸盆土,指尖沾了层干硬的土渣:“李爷爷,这葱咋没浇水?”
李爷爷叹了口气,抬手揉了揉眼睛——他的老花镜放在兜里,镜片上有道细小的裂痕。“记不住喽,”他声音慢悠悠的,带着点无奈,“前天护工姑娘帮我浇了水,昨天想着再浇,一看太阳大,又怕浇多了烂根,琢磨来琢磨去,就忘了。你看王奶奶那盆青菜,上周还绿油油的,这两天都黄了。”
张总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二楼阳台的护栏上,摆着几盆大小不一的花盆,有塑料的,有陶土的,其中一盆小青菜确实蔫得厉害,叶片耷拉着,像是没了力气。王奶奶正站在阳台边,踮着脚伸手去够花盆,她的背有点驼,手臂伸得笔直,手指却在花盆边晃了晃,没敢碰——怕碰倒了,也怕看不清盆土干没干。
“王奶奶,我来帮您看看!”张总监朝着阳台喊了一声,转身往楼梯走。楼梯扶手是实木的,被老人们摸得光滑,台阶上贴着防滑条,是去年社区刚换的。走到二楼,就看见王奶奶正用袖口擦眼睛,手里还攥着个小小的喷壶,壶身上的刻度早就模糊不清了。
“张总监来啦?”王奶奶看见他,脸上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笑,“你看这菜,又养坏了。我想着种点青菜,等长好了给护工姑娘们做个汤,可我这眼睛不行,看不清土湿不湿,记性也差,昨天明明想着浇水,转头就忘了。”她指着花盆里的青菜,声音轻轻的,带着点委屈,“这是第三次种了,每次都这样,真是没用。”
张总监蹲下来,仔细看了看那盆青菜——根部的土还是湿的,应该是昨天浇过,只是王奶奶记混了。他又摸了摸旁边一盆多肉,土却干得发脆,叶片都皱了。“王奶奶,这盆多肉该浇水了,青菜昨天浇过,不用急。”他一边说,一边接过王奶奶手里的喷壶,帮多肉浇了水。
王奶奶凑过来看,眼睛眯成一条缝,还是看不清盆土:“唉,要是能有个东西提醒我就好了,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不该浇,不用我费脑子记。”
张总监心里突然一动。他看着阳台上那些歪歪扭扭的花盆,看着王奶奶布满皱纹的脸,看着李爷爷手里那盆蔫了的小葱,一个念头慢慢清晰起来。那天下午,他在养老院帮老人们浇完所有的花,又跟院长聊了聊——院长说,院里有二十多个老人喜欢在阳台种菜养花,可大多眼神不好、记性差,要么浇多了水,要么忘了浇,好好的菜总养不活,老人们都挺失落的。
周一的例会,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百叶窗,在桌上投下细细的光影。林舟刚讲完上月的销售报表,张总监就举了手,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封面上贴着张照片——是养老院阳台那盆蔫了的青菜,旁边站着皱着眉的王奶奶。
“林总,各位同事,我想跟大家提个提议。”张总监把笔记本摊开,推到桌子中间,照片上的青菜虽然蔫了,却能看见叶片上还沾着点露水,“上周我去夕阳红养老院做志愿者,发现老人们喜欢在阳台种菜,可他们眼神不好,记不住浇水时间,好多菜都养死了。我想,咱们能不能给养老院做定制版的花盆?”
会议室里静了静,有人凑过来看照片,有人小声议论。“定制版?具体怎么弄?”林舟往前靠了靠,眼里带着兴趣。
“我想在花盆上加点设计。”张总监指着照片里的花盆,语气很认真,“首先,加个大字体的按键,老人们眼神不好,字体得大到他们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清;然后,内置语音提醒,比如到了浇水时间,就说‘爷爷/奶奶,该给菜浇水啦’,语气要温柔点,像家里人说话;还有,花盆底部加个湿度感应,要是土太干了,按键旁边的小灯就亮,双重提醒,这样老人们就不会忘也不会多浇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跟院长聊了,她说要是有这样的花盆,院里肯定愿意订,还能推荐给其他养老院。咱们做花盆这么多年,一直做普通款,要是能做这种有温度的定制款,不仅能帮到老人,也能打开新的市场。”
林舟拿起笔记本,看着照片里的王奶奶,又看了看张总监认真的表情,心里暖暖的。“我支持这个提议。”他放下笔记本,声音很坚定,“咱们做企业,不能只想着赚钱,还要做有意义的事。老人们喜欢种菜,是想找点事儿做,找点念想,咱们帮他们把菜种活,就是帮他们圆个小小心愿。”
他转头看向坐在角落里的老吴——老吴是公司的设计总监,做花盆设计十几年了,手里的铅笔从来没停过。“老吴,这个定制版花盆的设计,就交给你了,有啥需求尽管提,咱们优先安排。”
老吴立刻点头,手里的铅笔已经在草稿纸上画了起来:“没问题!字体我得选最清晰的黑体,大小至少36号,比平时的包装字体大两倍;语音提醒的芯片要选续航久的,充一次电能用三个月;湿度感应得灵敏点,不能土都裂了才提醒,也不能稍微有点干就响。”他一边说,一边画了个花盆的草图,在侧面画了个圆圆的按键,旁边标着“大字体:浇水提醒”,底部画了个小方块,写着“湿度感应”。
接下来的半个月,老吴几乎泡在了设计室里。他先是找了几个养老院的老人,问他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盆——老人们说“别太亮,看着晃眼”,他就把颜色定成了浅米色,像晒干的棉花,温和不刺眼;又试验了好几种字体大小,从36号调到48号,最后让王奶奶试了试,王奶奶说“48号好,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清”,他才定下来;语音提醒的语气,他录了三种——男声、女声、童声,最后选了女声,因为老人们说“像女儿说话,听着亲切”,还把提醒语改了好几遍,从“请浇水”改成“爷爷/奶奶,该给菜浇水啦,别忘啦”,更像家里人的叮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八章养老院的“暖心订单”(第2/2页)
样品做出来那天,老吴特意带着花盆去了养老院。花盆是浅米色的,边缘磨得圆润,不会扎手,侧面贴着块磨砂的面板,上面印着黑色的“浇水提醒”四个大字,字体大得像小孩的手掌,旁边是个圆圆的按键,按下去会发出温温柔柔的女声:“奶奶,该给菜浇水啦,别忘啦。”花盆底部的湿度感应也很灵敏,老吴往土里浇了点水,小灯就灭了,等土稍微干一点,小灯又轻轻亮了起来,是暖黄色的,不刺眼。
王奶奶摸着花盆,手指在“浇水提醒”四个字上轻轻划着,眼睛亮了起来:“这字真大,我看得清!”她按了按旁边的按键,听到语音提醒,忍不住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声音真好听,像我闺女说话。有了这个,我种的青菜终于能活了!”
她抱着花盆,小心翼翼地走到阳台,把之前那盆蔫了的青菜移了进去,又按了按按键,听着语音提醒,慢慢给菜浇了水。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洒在浅米色的花盆上,暖得像春天。其他老人也围了过来,李爷爷摸着花盆的防滑底,说“这个好,放在阳台不滑”;张奶奶看着亮起来的小灯,说“这下不用天天摸土了,省得手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像过年。
养老院的院长也来了,看着老人们开心的样子,握着张总监的手说:“张总监,你们这花盆太贴心了!我现在就订两百台,每个喜欢种菜的老人都给配一个,另外,我还认识其他几家养老院的院长,我跟他们说说,让他们也订!”
张总监和老吴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满足。老吴小声跟张总监说:“我还想在花盆上加个小托盘,老人们浇水时不会漏到楼下;再加个挂绳,能挂在阳台护栏上,省得占地方。”张总监点点头:“好,咱们回去就改,争取让老人们用着更方便。”
回到公司,张总监把养老院的情况跟林舟说了,还带了段老人们用花盆的视频——视频里,王奶奶正对着花盆笑,李爷爷在给多肉浇水,小灯亮着,语音温柔地响着。林舟看着视频,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咱们不能只做定制版花盆,要做‘适老化’产品线。”
他把大家召集到会议室,手里拿着那个定制版花盆,语气很激动:“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能提醒浇水的花盆,还有很多适合他们用的东西。比如能放大字体的电饭煲,能语音提醒吃药的药盒,能防滑的碗碟。咱们可以和其他厂商合作,一起做适老化的智能家居,把温暖送到更多老人手里。”
会议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可行!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适老化产品肯定有市场!”“我认识做智能家居的朋友,咱们可以聊聊合作!”“我去跟养老院再调研调研,看看老人们还有啥需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里都带着光——不是因为能赚钱,而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有意义,能帮到别人。
很快,“适老化产品研发小组”就成立了。张总监负责调研需求,老吴负责产品设计,林舟负责联系合作厂商,其他员工也主动加入,有的帮忙查资料,有的帮忙做测试。第一次小组会议上,大家把从养老院收集来的需求贴了满墙——“想要能报温度的闹钟”“想要按钮大一点的洗衣机”“想要能发光的筷子,晚上吃饭能看清”。
老吴拿着笔,在白板上画着草图,嘴里念叨着:“这个发光筷子,咱们可以和做餐具的厂商合作,在筷子顶端加个小灯,按一下就亮,不刺眼;报温度的闹钟,语音要慢一点,老人们听得清。”张总监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我下周再去几家养老院,把这些需求跟老人们确认下,看看还有啥要补充的。”
林舟看着眼前忙碌的大家,心里很感慨。他想起第一次看到那个定制版花盆时,王奶奶摸着花盆笑的样子,想起老人们说“有了这个,菜能活了”的语气,突然觉得,做企业最大的意义,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做了多少能温暖别人的事。
那天下午,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墙上那些需求贴纸上,每个字都被染成了暖红色。老吴还在画草图,张总监在整理调研笔记,其他员工在讨论合作细节,空气里没有平时开会的紧张,只有一种温柔的干劲——像养老院阳台那盆重新活过来的青菜,在阳光下慢慢舒展叶片,充满了希望。
林舟拿起那个定制版花盆,轻轻按了按按键,温温柔柔的女声在办公室里响起:“爷爷/奶奶,该给菜浇水啦,别忘啦。”他笑了笑,心里想着,等适老化产品线做出来,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到养老院,让老人们不仅能种活青菜,还能用上更多方便又温暖的东西。他知道,这条路可能会有很多困难,要调研需求,要设计产品,要找合作厂商,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只要心里装着那些期待的眼神,就一定能走下去,走出一条有温度的路。这段扩写通过多场景细节与人物互动,让“暖心订单”从提议到落地的过程更具烟火气与情感张力。接下来可以围绕“适老化产品研发小组”的具体实践展开,比如他们在调研中发现老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其他痛点,或是与合作厂商磨合时遇到的难题与解决办法。你是否想继续深入描写某个人物的视角,或是增加新的温情片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