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台风后的“暖心互助”(第1/2页)
台风“海鸥”过境的第二天清晨,沿海的风还裹着咸湿的潮气,卷着断枝在路面上滚。林舟站在联盟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手机里养老院发来的照片——青岭养老院的铁门歪成了钝角,院墙上的爬山虎被撕得只剩零散的绿丝;阳光养老院的玻璃窗碎了大半,雨水灌进走廊,泡胀了墙角的青苔;最让人心揪的是夕阳养老院,院子里的二十多盆月季花全被吹倒,瓷盆摔得裂成蛛网,老花匠刘爷爷蹲在花盆碎片旁,背影佝偻得像株被折断的芦苇。
“林哥,物资都齐了!”小张推着满载东西的三轮车跑进来,裤脚沾着路边的泥水,“新花盆二十个,玻璃胶、钉子、撬棍都带了,苏晴姐那边说热粥已经装桶,宝妈们正往车上搬。”
林舟攥着手机的手紧了紧,指尖触到屏幕上刘爷爷的白发,心里像被潮水泡过的棉花,沉得发闷。“走,先去青岭养老院,张总监说那边窗户破得最多,老人晚上容易着凉。”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蓝色工装,快步往外走——那工装是联盟的统一制服,左胸印着“适老化互助”的白色字样,上次工厂开工时大家都穿它,现在沾着些机油印,却成了灾后最让人安心的颜色。
互助队的面包车在积水中缓慢行驶,车窗外的沿海公路像被啃过的面包,路边的广告牌歪歪扭扭,有的只剩光秃秃的铁架,在风里“哐当”响。张总监坐在副驾,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突然开口:“前面拐第三个路口,有个五金店,上次我在这打工时,老板囤了不少防水胶,咱们去补两桶——沿海的窗户,光用玻璃胶不行,得加层防水。”
林舟愣了愣,他只知道张总监以前在沿海待过,却不知道具体做什么。“您以前在这做过装修?”
“哪算装修,就是帮房东修修补补。”张总监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回忆,“十年前在这租屋,台风天窗户漏雨,我帮房东补了一晚上,老人给我煮了碗姜汤面,现在想起来还暖。”
车停在五金店门口,老板听说要去修养老院,硬是多塞了两卷防水胶带,说“算我捐的,老人遭罪,咱们能帮就帮”。等赶到青岭养老院时,院长已经在门口等了,手里攥着个破了角的登记本,声音发颤:“林总,可把你们盼来了!昨晚风最大的时候,三楼李奶奶的窗户被吹开,雨水灌进被子,老人家冻得直发抖,我们几个护工轮流抱着她才熬过来。”
张总监没等多说,扛着工具包就往三楼跑。他踩在走廊的积水里,皮鞋泡得发沉,却没顾上脱——李奶奶的房间里,碎玻璃散在地板上,窗棂被吹得歪向一边,冷风裹着潮气往屋里灌。“小李,帮我扶着窗扇!”他喊来小林,自己蹲在窗台上,从工具包里掏出卷尺,指尖在窗棂上量着,动作熟稔得像在自家修东西。
小林扶着冰凉的窗扇,手指被边缘的木刺扎了下,却没敢吭声——他看见张总监的袖口卷得老高,小臂上有道浅疤,修到较劲时,疤旁边的肌肉绷紧,汗珠顺着下巴滴在窗台上,混着雨水晕开。“张总监,歇会儿喝口水?”小林递过矿泉水。
“不用,趁风小赶紧修完。”张总监咬着钉子,腾出一只手接过玻璃胶,“以前帮工的时候,房东说‘修窗户要趁天好,不然夜里漏雨更糟’,老人家经不起冻。”说话间,他已经把新玻璃稳稳安在窗棂上,手指抹防水胶的动作又快又匀,像在给窗户“缝”上一层保护壳。
楼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小林探头往下看——实习生们正蹲在院子里收拾花盆碎片。穿浅蓝衬衫的小周戴着手套,把碎瓷片一片片捡进袋子,怕划伤老人的脚;戴眼镜的小郑捧着新花盆,给幸存的月季花换盆,动作轻得像怕碰疼花瓣。最细心的是实习生阿雅,她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创可贴,蹲在刘爷爷(从夕阳养老院赶来帮忙的)身边,帮老人贴在被瓷片划破的指尖上:“爷爷,您别捡了,我们来,您坐着歇会儿。”
刘爷爷摆摆手,手里攥着半朵没被吹烂的月季花,花瓣上还沾着泥:“这花是我种了三年的,去年还开给孩子们看……”话没说完,声音就哽咽了。阿雅没再多说,只是默默陪在老人身边,帮他把那半朵花插进新花盆的泥土里,轻声说:“爷爷,明年春天,它还会开的。”
正午的太阳慢慢爬上来,风小了些,苏晴带着宝妈们的面包车也到了。保温桶刚打开,米香混着红枣的甜就飘满了养老院的走廊——宝妈们凌晨四点就起来熬粥,有的家里没有大桶,就用自家的高压锅煮,再一桶桶倒进联盟准备的保温桶里。苏晴端着一碗热粥,走进李奶奶的房间,老人刚被护工扶起来,身上裹着厚被子,嘴唇还泛着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六章台风后的“暖心互助”(第2/2页)
“奶奶,喝口粥暖暖身子。”苏晴把粥碗递到老人手里,用勺子轻轻搅了搅,“里面加了桂圆,不甜,您放心喝。”李奶奶接过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度,眼泪突然掉在粥里,晕开一小片湿痕:“姑娘,你们比我那远在外地的儿子还贴心……”
张总监修完最后一扇窗,从三楼下来时,正好看见苏晴给护工递粥。他走过去,接过一碗,刚喝了一口,就想起十年前那个台风天,房东奶奶给他煮的姜汤面——也是这样的温度,从喉咙暖到胃里,再散到四肢百骸。“苏晴姐,这粥熬得地道。”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少了些疲惫,多了些暖意。
下午两点,互助队转战夕阳养老院。院子里的碎花盆已经被实习生们清理干净,新花盆里的月季重新站成一排,浅粉的花苞在风里轻轻晃。刘爷爷正蹲在新花盆旁,用小铲子给花松土,看见林舟过来,他放下铲子,颤巍巍地走过去,伸手抓住林舟的手——老人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指缝里还沾着泥土,却攥得很紧。
“林总,我无儿无女,这辈子没享过多少亲人的福。”刘爷爷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林舟的手背上,“昨天台风最凶的时候,我以为这些花要完了,我这把老骨头也快完了……没想到你们来了,又给我换新花盆,又给我送热粥,你们比亲人还亲啊。”
林舟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酸得发疼。他蹲下身,和刘爷爷平视,认真地说:“刘爷爷,以后这些养老院的花盆,我们联盟终身免费维护——坏了就换,枯了就补。而且我们每年来两次‘暖心拜访’,春天帮您种新花,冬天帮您修窗户,您放心,我们不会走的。”
刘爷爷愣了愣,突然老泪纵横,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一层层打开——是颗晒干的月季花籽,“这是我去年留的最好的籽,给你们,明年种在联盟的院子里,看着它开花,就像看见你们一样。”
夕阳西下时,三个养老院的抢修基本完成。青岭养老院的窗户全换了新玻璃,贴了防水胶;阳光养老院的走廊拖得干干净净,老人的被子晒在院子里,飘着淡淡的皂角香;夕阳养老院的新花盆排得整整齐齐,刘爷爷站在花盆旁,给互助队的每个人都递了颗自己炒的瓜子。
回去的路上,小张拿着手机喊:“林哥,咱们上新闻了!市晚报的记者来了,拍了张总监修窗户的照片,还有苏晴姐给老人喂粥的画面,标题是‘台风无情人有情,适老化联盟暖心互助’!”
林舟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张总监正踮着脚安玻璃,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汗珠闪着亮;苏晴蹲在老人身边,手里端着粥碗,笑容温柔得像夕阳。没过多久,小张的手机又响了,是一家建材厂的老板打来的,说“愿意免费提供养老院需要的玻璃和木材”;接着是家政公司的电话,说“可以派志愿者每月去养老院打扫”;还有个烘焙店的老板娘,说“以后每月给老人送一次蛋糕”。
林舟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海岸线,心里满是温暖。他想起早上出发时的焦虑,想起刘爷爷攥着他的手时的颤抖,想起张总监修窗时的熟稔,想起苏晴粥里的甜香——原来公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它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能激起一圈圈温暖的涟漪,带动更多人一起跳进这汪暖水里,把善意传得更远。
“原来做公益不是单方面付出,还能带动这么多人一起行善。”林舟轻声感慨,指尖摩挲着口袋里刘爷爷给的月季花籽——那籽儿硬实得很,像一颗小小的、滚烫的心,会在春天里发芽,会在时光里开花,会提醒他,做适老化的事,不仅是做产品,更是做人心的温度,做长久的守护。
车窗外的风还在吹,却没了清晨的凛冽,裹着海边的潮气,带着一丝暖意。林舟知道,台风带来的破坏会慢慢修复,而他们种下的“暖心”种子,会在这些沿海的养老院里,在更多人的心里,慢慢长大,长成一片能遮风挡雨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