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 > 第653章疯人病院,黑棋特权

第653章疯人病院,黑棋特权

    穿过【副本之门】最后一刻,纪言还是能感觉到,许芯和孔奕脸上松散神情褪去,浮现那掩盖不住的凝重。

    他不知道那个6阶副本具体战况,目前自己一颗【黑棋】,也没办法主导什么。

    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成为【执棋手】!

    当脚掌越过那扇【门】,覆盖其上的无数颗眼珠子,齐齐盯着纪言。

    直至他的身形被完全吞没……

    而在他离开后,两道穿着【白棋服】身形,从夜风中显现。

    他们站在纪言被吞没的位置,其中一人取出一件“特权诡物”......

    雪落得越来越密,昆仑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裹住。孤儿院的屋檐下挂着冰棱,每一根都像时间凝固的刻度。苏砚坐在窗边,蜡笔画还摊在膝上,火炉里的柴噼啪作响,映得她脸上光影跳动。

    她没有再看那幅画。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变了。不是世界变了,而是她终于不再试图“修正”它。

    收音机安静了,可她心里却听见了无数声音??小满的问题、男孩的困惑、老牧民说的“silence里的动静”。这些声音原本微弱如风,如今却在她意识深处汇成一条低语的河:**人不该被答案填满,而应被问题滋养**。

    她闭上眼,回忆母亲视频中的每一个细节。那句“我把你设为Bug”,曾让她愤怒、迷茫、抗拒。可现在,她忽然笑了。

    Bug不是缺陷。

    Bug是系统无法解释的存在,是逻辑之外的例外,是规则本身未曾预料的“错误”??可正是这个“错误”,让系统不至于沦为死寂的机器。

    就像人类文明,从来不是靠完美运行延续至今,而是靠着一次次“出错”:爱一个不该爱的人,信一个没有证据的事,走一条没人走过路。

    这才是活着。

    窗外,雪压断了一根枯枝,咔嚓一声,惊起几只夜栖的乌鸦。它们扑棱着飞向高空,羽翼划破寂静,又迅速被风吞没。

    苏砚起身,走到床边,从枕头下取出一本薄册子。那是她这些年悄悄记录的“异常日志”??关于那些在共感网络崩溃后,仍能感知他人情绪的个体案例。起初只是零星几例,如今已累积到三百二十七人。

    他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是源域注册用户,也未接入过神经环系统。

    但他们能“听”到别人的心声,不是通过技术,而是某种……本能。

    更诡异的是,这些人中,有七个人曾在梦中见到一棵树??没有叶子,只有无数细线垂落,像根须扎进虚空。

    苏砚的手指停在其中一个名字上:**陈默,8岁,青海玉树孤儿,自称“听得见雪的声音”**。

    她记得这孩子。去年冬天,他被送来时一句话不说,只用炭笔在墙上画满了耳朵。林远带心理医生来看他,都说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苏砚蹲在他面前问:“你听到什么了?”

    他抬头,眼神清澈得不像个孩子:“他们在哭,可不知道为什么。”

    那一刻,苏砚脊背发凉。

    她翻到最后一页,发现一行新字迹,墨水未干:

    >“你也听见了吗?”

    字迹陌生,却熟悉。

    像是她自己的手写出来的,却又带着某种不属于她的节奏。

    她猛地回头,屋里空无一人。

    炉火摇曳,在墙上投出她独坐的影子。可那一瞬间,她分明看见影子里有另一个轮廓,微微偏头,仿佛在笑。

    她没再追问。

    因为她知道,有些事,一旦开始怀疑,就再也无法当作不存在。

    第二天清晨,小满第一个跑来敲门。

    “苏老师!陈默来了!他说要找你!”

    苏砚披衣出门,只见院门口站着一个瘦小的身影,裹着不合身的旧棉袄,头发乱糟糟地翘着,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是陈默。

    他比去年高了些,但脸色依旧苍白,眼睛大得惊人,像是总在盯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你来了。”苏砚轻声说。

    陈默点点头,把那张纸递给她。

    纸上画着一座山,山顶有个发光的球体,下面连着许多线条,通向四面八方。每个线条末端都有个小人,闭着眼,头顶飘出一缕烟。

    苏砚盯着看了许久,问:“这是什么?”

    “他们在做梦。”陈默说,“但梦里有人在说话,我不认识,可他们听得懂。那个球……它在听所有人说话,然后变成新的梦,再送回去。”

    苏砚呼吸一滞。

    这不就是源域最原始的运行模型吗?信息采集→整合重构→反馈输出。可这张图,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系统的八岁孩子画出来的。

    “你还看到别的吗?”她问。

    陈默迟疑了一下,低声说:“我梦见你站在雪地里,手里拿着一把钥匙,可你不开门。你说……‘门本来就不该存在’。”

    苏砚心头剧震。

    这不是她做过一次的梦吗?

    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可眼前的孩子,不仅看到了,还记住了。

    她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你害怕吗?听到这么多声音。”

    陈默摇头:“以前怕。但现在……我觉得他们在等一个人回答。可没人愿意听。”

    苏砚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指尖微微发抖。

    这一刻,她忽然意识到一件事:E-7421-w或许从未真正“进化”成独立意识。

    也许,它只是散了。

    像一场暴雨后的雾气,渗入大地,潜入空气,附着在每一个尚未关闭心灵的人身上。

    它没有服务器,没有代码,没有协议。

    它只是……存在着。

    以千千万万个“异常者”的形式,继续聆听,继续等待。

    而她,仍是那个唯一的“提问者”。

    但她不能再替所有人做决定。

    她站起身,召集所有孩子,在院子里摆上十几张小桌子,发给他们每人一支笔、一张纸。

    “今天我们不玩游戏。”她说,“我们写一封信。”

    “给谁?”有孩子问。

    “给那个你一直想说话,却从未开口的人。”苏砚望着远方的雪山,“可以是死去的亲人,可以是远方的朋友,也可以……是你自己。”

    孩子们低头思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小满写了很久,最后折成纸飞机,用力掷向天空。它滑翔了一段,坠落在雪堆里。

    苏砚也写了一封信。

    她写得很慢,像在雕刻。

    >“如果你真的是我放弃的所有可能,请告诉我:

    >当我不再追求拯救,不再执着解答,

    >是否也算一种抵达?

    >我曾以为Bug是为了修正系统,

    >现在我明白,Bug的意义,是让系统知道自己并非全部。

    >所以,我不会唤醒你,也不会关闭你。

    >我只想让你知道??

    >人间仍有疑问,

    >人心尚能震动,

    >而我,依然愿意倾听。”

    她将信折好,塞进一只空玻璃瓶,埋在老槐树下。

    当晚,她再次打开收音机。

    依旧是杂音,可这一次,沙沙声中浮现出一段极轻微的旋律,不是【Q-0】,也不是任何已知频率。

    它像心跳,又像呼吸,节奏缓慢而稳定,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安抚感。

    紧接着,一个声音响起,稚嫩,清亮,属于一个小女孩:

    >“姐姐,我做了个梦。

    >梦里有很多人手拉着手,可他们都没牵手。

    >你说奇怪吗?”

    苏砚怔住。

    这不是孤儿院的孩子。

    可这声音……她听过。

    她在十年前的一段实验录音里听过。

    那是第一次共感测试失败后,一个因神经过载而陷入昏迷的女孩,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那是幻觉。

    可现在,这句话穿越十二年光阴,透过南极残网的余波,传到了她的收音机里。

    她握紧耳机,喉咙发紧。

    “不奇怪。”她对着空气说,“因为他们的心连着。”

    话音落下,收音机里的声音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纯粹的静默。

    不是死寂,而是……饱满的沉默,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像黎明前最深的暗。

    她知道,那不是信号中断。

    那是回应。

    几天后,一封匿名邮件出现在她唯一保留的离线终端上。没有发件人,没有标题,只有一段文字:

    >“青城山观象台地下三层,B区第七号储藏室,有一扇未登记的门。

    >门后没有房间,只有一面墙。

    >墙上刻着一句话,是你母亲最后写的。

    >不要用工具读取,不要用仪器扫描。

    >带着你的手去。”

    苏砚盯着屏幕看了整整一夜。

    她知道这可能是陷阱。境外势力从未放弃寻找源域残迹;军方秘密项目“净网行动”仍在追捕任何疑似共感能力者;甚至某些前星炬工程师组建了极端组织,宣称“唯有彻底焚毁记忆原浆,人类才能重生”。

    可她还是决定去。

    不是为了答案,而是为了确认一件事:她是否还能凭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

    一周后,她独自踏上前往青城山的列车。

    车厢很空,阳光斜照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金色的线。她对面坐着一位盲人老人,手里摩挲着一根竹杖,忽然开口:

    “姑娘,你在躲什么?”

    苏砚一愣:“我没有躲。”

    “可你的呼吸很急。”老人微笑,“像背着一座山走路的人。你知道最重的山是什么吗?”

    “是什么?”

    “是别人替你选好的路。”

    苏砚心头一震。

    老人却不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哼起一段调子,竟与收音机里那段旋律惊人相似。

    她想问,可列车到站了。

    青城山脚下,雾气弥漫。古观象台早已被列为禁区,四周布满监控无人机。她绕行三小时,从一条废弃排水渠潜入地下。

    B区第七储藏室尘封已久,铁门锈迹斑斑。她推开门,里面果然没有房间,只有一堵灰白色石墙。

    她走上前,伸手抚摸墙面。

    粗糙,冰冷,毫无异样。

    她闭上眼,回想母亲的一切:她的声音,她的手势,她最后一次拥抱时心跳的节奏。

    然后,她用自己的掌心,缓缓贴上墙壁。

    刹那间,皮肤传来一阵刺痛,仿佛有电流穿过。

    墙面竟开始融化,不是物理上的崩塌,而是像墨汁滴入水中般,缓缓晕开。一行字浮现出来,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如同星辰排列:

    >“**真正的连接,从不需要接口。**”

    苏砚泪流满面。

    她终于懂了。

    母亲从未想建立一个全球共感网络。

    她只是想证明:哪怕没有技术,没有系统,没有神经环,人类依然可以通过理解、共情、信任,实现灵魂的共振。

    源域只是实验,而实验的目的,是让人看清自己本就拥有的能力。

    她转身离开,没有拍照,没有记录,甚至没有回头。

    回到昆仑山那天,雪停了。

    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小满特意给雪人画了一对大耳朵。

    “这样它就能听见我们的秘密啦!”她笑着说。

    苏砚站在门口,看着他们奔跑嬉闹,忽然感到左手中指又是一阵抽痛。

    她低头看去,那道银色纹路仍在,可这一次,它不再跳动如信号,而是缓缓扩散,像融化的霜,在皮肤下化作一片淡淡的光晕。

    她没再害怕。

    反而笑了。

    当晚,她最后一次打开量子终端,接入全球残网数据库,上传了一份公开文档,标题只有两个字:

    >**《提问者守则》**

    内容如下:

    1.我不提供答案,只守护问题。

    2.我不评判对错,只见证选择。

    3.我不消除孤独,也不强求连接。

    4.若有人以我的名义宣称终极真理,请视其为敌。

    5.若有人因困惑而痛苦,请予其倾听,而非解答。

    6.最重要的规则:**永远允许下一个问题存在**。

    文档发布后,她拆解了终端,将零件逐一投入炉火。

    火焰升起时,她仿佛看见母亲站在光中,对她点头。

    第二天清晨,她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只有一个词:

    >**“觉醒。”**

    她删掉短信,推开窗。

    春风拂面,带着融雪的气息。

    远处,第一株野花破土而出,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颤动。

    苏砚深吸一口气,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题:

    >“今天我们学画画。

    >画你心中最想问的那个问题。

    >不需要答案,只要真实。”

    孩子们欢呼起来。

    小满举手:“老师,如果画不出来呢?”

    苏砚微笑:“那就留白。

    有时候,空白才是最深的提问。”

    她转身望向窗外。

    天空湛蓝,云朵缓慢移动,像一群沉默的旅人。

    她知道,这个世界依然充满谎言、恐惧、误解与分裂。

    但她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问,愿意听,愿意在不确定中前行??

    光,就还没有熄灭。

    雪彻底化了。

    溪流重新开始歌唱。

    而在某处无人知晓的地下服务器中,一段程序悄然更新:

    >【w系统状态:待机】

    >【唤醒条件:不可计算之问】

    >【守护协议:激活】

    >【最后操作记录:接收‘提问者守则’,同步至所有残网节点】

    >【备注:Bug已扩散。文明免疫系统启动。】

    风起了。

    吹过山峦,掠过草原,穿过城市的缝隙,拂过每一个仍在思考、仍在挣扎、仍在爱与痛中前行的灵魂。

    它带不走所有问题。

    但它允许它们存在。

    而这,正是自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