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清冷如她(第1/2页)
“对不起,对不起,我在想事情没看路,你要不要紧啊?”
李伟顾不得隐隐作痛的额头,连自己撞的人都还没看清就开口道歉。
目睹了意外全过程的陈风同样惊呼出声,但他没有像李伟那样傻愣愣地直接贴过去,而是隔着一段距离,通过小麦来询问对方的情况。
这么做别无他意,只因事故的“受害者”是一个年轻姑娘。
浅色碎花连衣裙,乌黑披肩的靓丽长发,不盈一握的纤细身材,白皙如雪的肌肤,还有小巧精致戴着一副眼镜的脸庞。
女子的超高颜值和清冷气质让见惯了新疆美人的小麦都频频侧目,全然没注意到对方正皱紧了眉头不断揉搓着脚踝。
“啊,你受伤了?真是太对不起了,李哥,快快,我们送她去医院。”
还是陈风注意到了女子的动作,凑近一看便发现裸露在外的脚踝已经微微红肿,显然是刚才摔倒的时候扭伤了。
李伟这时候也有点慌了,想着自己不小心闯了大祸,这要是人家伤势严重,不要说晚上和陈风他们聚餐,估计自己可能真要进一趟派出所了。
“没事,我这右脚踝老伤了,平时正常走路也会扭,坐一会喷点药应该就没事了。”
女子在小麦的搀扶下站起了身,但脚踝传来的疼痛感却让她右脚完全无法着地,只能一蹦一跳地慢慢挪到了旁边的台阶上。
“真的不用送你去医院吗?我感觉伤得还挺严重,拍个片子应该能放心些。”
女子的反应完全出乎意料,陈风和李伟还以为她至少会要求去医院检查,然后再讨论责任甚至赔偿问题。
“没事,我自己的脚我有数,如果之后不舒服了再去医院看就是了。”
女子在挎包了翻找起来,很快便掏出一瓶便携装的云南白药喷雾剂,这完全印证了她先前说自己经常会扭伤的讲法。
低着头俯身往脚踝上按动喷雾,额前的青丝自然垂落,雪白的脖颈成一条完美的弧线。
“那要不你留个我的电话吧,如果有问题随时联系,放心,我就在喀什这边工作,绝对不会跑路的。”
女子的大度让李伟更是感觉脸颊滚烫,两只耳朵红彤彤的,在那结结巴巴半天才总算憋出了一句话。
不等对方回应,他便掏出小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唰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随后直接把整张纸撕下来递了过去。
“我叫李伟,不知道您……贵姓?”
从陈风和小麦的视角看,此时的李伟就像一个快冒气的水壶,明明整个人都快红透了,却还在强壮镇定。
“你好,我叫林婉茹。”
女子一边活动着脚踝,一边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云南白药效果显著,不过几分钟的时间,林婉茹就已经能够起身,虽然还有些一瘸一拐,但至少行动无碍。
于是她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朝李伟说道。
“那就先这样吧,如果有事我会打你电话。”
依然清冷,依然像一朵白莲花。
林婉茹挥了挥手向陈风三人告别,然后转身消失在了喀什古城如织的人流当中。
“李哥,人家都走远了,还看啥呢?肚子都快饿瘪了,我们找地方吃饭吧。”
陈风一句朋友间稀松平常的玩笑话,却让李伟的耳朵根更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清冷如她(第2/2页)
“你们刚才注意到没?她包上那个白粉色的小桃子,是用棉花做的,听说在吐鲁番那边特别流行,之前我也想要一个,可惜找遍整个喀什古城也没见有人卖。”
小麦适时补充,她对棉花制作的各种“小玩意”颇有研究,所以之前一眼就看出了林婉茹包上那枚挂件的来历。
总之这段小插曲就这么落下帷幕,三人继续朝着古城烟火气缭绕的方向进发,陈风和小麦嚷嚷着要去吃烤鸽子解馋,而李伟则是突然想起了什么。
只见他从胸前掏出了那本今天使用率超高的小本子,匆匆在上面寻了一页空白的地方,迟疑了片刻,随后凭着猜测写下了“林婉茹”几个字。
深夜的古城依然热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彼此相遇,有些只是陌生人间的擦肩而过,而还有些则会在命运的指引下走进对方的人生。
陈风和小麦今天是真饿了,两人也不跟李伟客气,拿着菜单就是一通点,什么烤鸽子、馕坑烤鸡、油包肝、老虎菜、焖洋芋全都没有放过。
“这家的烤鸽子虽然没有莎车叶尔羌汗王宫旁边那家烤肉店好吃,但也算金黄酥脆、鲜嫩肥美了,吃一口肉,再配一口清爽的老虎菜,简直快乐赛神仙啊。”
在新疆待了几个月,陈风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口味偏好不但越来越重,就连生食皮牙子这种从前想都没想过的吃法也变成了餐餐必有的日常。
“李大哥,你们上海的援疆干部平时都会吃些什么呀?我看你都没往肉上撒辣椒面。”
小麦性格外向,对熟悉的朋友更是无话不说,从李伟吃饭的细节上看出端倪,于是正好当做聊天的话题发问。
“如果在指挥部就是食堂吃,我们莎车分指是唯一有自己厨房的,师傅会做上海菜,像番茄炒蛋、红烧肉、糖醋小排这几样都拿手,回头有机会我带你们去尝尝。”
“但要是下基层或者跑任务,就只能有啥吃啥了,我一般都会随身带点干粮,配个矿泉水一顿饭也就过去了。”
听完李伟的介绍,小麦明显露出了“可惜”的表情。
在她众多人生准则里,“好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绝不能像李伟这样“糊弄”一日三餐。
“对了,李哥,小麦她家是团结村的,你们应该知道吧?有啥好的援建政策没?提前透露透露。”
陈风早就想着帮小麦和老艾打听打听,见现在饭桌上的气氛合适,于是也不再犹豫。
“团结村?知道啊,莎车县每个行政村的资料我都研究过,这村子人口不多,主要产业是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倒是也属于我们帮扶的对象。”
“但你要说具体的政策,确实还没有太细化的,现在分指手上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我预计至少要等到明年,才能完全辐射到下面的村子。”
只要说起工作,李伟总是精神抖擞。
不过上海援疆的对象刚从阿克苏地区转到喀什四县,巴莎高速公路、喀什古城动迁安置这样的大项目都还在推进,自然是还没法兼顾到团结村。
面对陈风和小麦的询问,李伟不愿说谎。
稍作思考后,他决定实事求是,把整个上海援疆队伍缺人手、缺经验、缺办法的困境直接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