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喀什的云朵 > 第二十一章 授人以渔

第二十一章 授人以渔

    第二十一章授人以渔(第1/2页)

    李伟这一讲就讲了足足两个小时,期间烤鸽子都被来回加热了好几趟,杯子里的卡瓦斯也是满了有空,空了又满。

    陈风和小麦一个是上海人,对自己家乡援建喀什本就有天然的兴趣;另一个也想为家里的棉田种植谋些新出路,所以也听得聚精会神。

    “唉,确实不容易,我在来新疆之前,总以为这里只有壮丽的风景和诱人的美食,可真住下生活一段时间,才发现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就说这汉语的普及吧,不懂普通话,就没办法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沟通,要想做生意天然多了一道屏障,这商品和钱没法流动,肯定会影响到地区的整体发展。”

    虽然只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现象,但陈风这番话却着实说到了李伟的心坎里。

    “是啊,援疆工作看似灵活机动,好像只需要哪里缺了就去补哪里就行,但其实如果没有抓准方向,很容易越帮越乱。”

    “你就说这古城的动迁安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制定了计划方案,结果居民们却不满意,一来二去又浪费了资源,还辜负了老百姓的信任。”

    “这就是典型的想为群众做好事、谋福祉却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好心办坏事。”

    陈风和李伟难得相聚,同为上海人,同在异乡工作生活,自然是抓紧机会畅所欲言。

    小麦坐在一旁并不插话,要么托着下巴看着陈风口若悬河,要么就是给两人的杯子里添上饮料。

    系着围裙的烧烤店老板不断迎来送往,直到后半夜其他客人都走完了,见陈风他们还兴致高昂,也不催促,笑呵呵地钻进厨房,很快就端着两盘凉菜出来,说要一起喝两杯。

    “你是团结村的?那我们算老乡啊,我家就在你们隔壁幸福村,小时候咱肯定见过吧?你爸叫啥?”

    有时候世界就是那么小,三言两语间店老板和小麦竟然寻到了共同话题,两人不但家离得近,就连小学上的也是同一所。

    “艾提哥,你这烧烤店生意那么好,有啥秘诀不?”

    都是从莎车跑到喀什古城来做生意,小麦立马就想到了为客栈取经,店老板也知无不言,把自己当初从选址到装修再到宣传拉客的经验倾囊相授。

    “现在店子也算在古城站稳了脚跟,光烤鸽子每天就能卖掉3000只,这两年不但在喀什市里买了房子,过段时间我还打算把两个老的接过来,好好享享清福,比他们整天钻在地里种巴旦木强多了。”

    艾提哥坦诚,直白地描述了这些年自己的生活变化,他虽然在田地里长大,但记忆里大多是父母终日辛勤劳作,最后却因为销路不通只得低价贱卖果子的景象。

    这其实是喀什四县很多农村近几十年的普遍情况,明明拥有放眼全国找不到任何平替的优渥自然条件,却因为种植技术的落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缺失、外部市场拓展缓慢等等原因造成了“货卖不出去、钱流不进来”的困境。

    莎车、叶城、泽普、巴楚四县贫困人口56.78万人,占整个新疆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提哥这样为家庭寻到好的出路,大部分贫困百姓依然过着仅靠一亩三分田来维持生计的日子。

    “艾提哥,不瞒你说,我是从上海专门来搞援疆建设的,而且对口的就是莎车县,这些日子也跑了很多地方,总感觉需要做工作的方向很多,但具体要从哪里开始又始终找不到头绪。”

    “你觉得莎车的老百姓现在最急缺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最应该先从哪里开始帮呢?”

    李伟还是心里挂念着工作,听见艾提的话里带着对过去贫困生活的“抱怨”,便顺势问出了困扰自己多日的难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一章授人以渔(第2/2页)

    原本已经点上一根香烟的艾提在听到李伟自报家门后明显一愣,他完全没想到自己随手招待的客人里竟然有一位从上海来的“领导”。

    整个人不但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更是透露出一丝拘谨。

    “艾提哥,没事,我们就是闲聊,而且李大哥他是真想帮乡亲们做点实事。”

    兴许是看出了艾提的顾虑,小麦主动开口帮着解释,他们两个既是同乡又是同族,所以效果立竿见影。

    “怎么说呢,我觉得你们如果真想要援疆,除了搞那些造路建房子的大工程之外,还是应该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教人赚钱上。”

    最后艾提还是被李伟的真诚所打动,他把抽到一半的香烟直接扔到地上踩了踩,长吁了一口气说道。

    “教人赚钱?这事我们一直在做啊,比如帮新疆的农产品对接上海的销售平台,还有引进上海的大型企业到喀什来建厂……”

    李伟满脸疑惑,在他看来产业帮扶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里就有多个项目落地,怎么看也算是成绩斐然。

    “不是,我的意思不是那种大的,老百姓摸不到的东西,是……这个词应该怎么说……”

    艾提虽然会说一点普通话,但涉及到复杂的表达还是需要小麦来翻译,所以就算他和李伟“交流争论”了相当长的时间,却还是没办法达成共识。

    终于一直在旁听的陈风坐不住了,他在团结村实实在在地待过一段时间,又跟着老艾和小麦经历了整个棉花采收和销售的过程。

    听着艾提不断拼凑出来的那些汉语词汇,脑子里顿时灵光乍现,仿佛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艾提哥的意思应该是不要光想着搭平台、拓渠道、找项目,而是让每个老百姓都掌握自己赚钱的能力,这样才能治本。”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伟恍然大悟,艾提和小麦也对着陈风猛竖大拇指。

    “其实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比如上海企业在喀什建厂的同时,能不能多提供一些适合当地百姓的工作岗位?”

    “又比如帮农民找市场的同时,可不可以也普及一下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远的不说,就小麦家的棉花田,几十亩地呢,产能如果提升个10%,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可就太大了。”

    陈风思如泉涌,开始滔滔不绝,虽然话里多少夹带了一些给小麦谋福利的“私心”,但的确句句切中要害。

    这顿原本计划中的晚饭直接化身宵夜,最后又演变成了早餐。

    当陈风三人和艾提告别迈出烧烤店的时候,远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我就不跟你们一起走了,得赶紧回指挥部报道。”

    李伟感觉自己这一天的收获实在太大,不管是老城区奶奶还是烧烤店的艾提哥,这些真实生活在喀什大地上的人都在为他指引一条方向。

    古城动迁安置、产业细化帮扶、农业技术升级、贫困居民就业……

    这些工作的确足够忙活好一阵子了,多半短时间里是再没机会像今天这样和朋友把“酒”言欢。

    有些没有尽兴的遗憾,喀什的早晨也有些凉,但心却是滚烫滚烫的。

    返回指挥部的路上,李伟的脑海里闪过很多张面孔,陈风、小麦、王灿、老奶奶、艾提……还有林婉茹……

    这个从上海黄浦江来到叶尔羌河旁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新疆这片土地的真正魅力。

    不仅仅来自大好河山和丰裕美食,更源于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朴素人儿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