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荀彧边哲翁婿若联手,刘备岂非要天下无敌?
荀彧震惊了。
曹操对他已不再信任,夏侯氏曹氏宗亲,怀疑他与刘备眉来眼去,这都是心知肚明之事。
只是这种怀疑,大家都是心领神会,从未曾当面戳破。
哪怕之前曹洪也好,夏侯惇也罢,虽各种言语阴阳,却都未曾指明道姓的说破。
可现在,夏侯惇却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他的鼻子公然指责他暗通刘备!
这层窗户纸,终于是被捅破了。
不光是荀或。
戏志才,曹仁,甚至是曹操皆是目瞪口呆。
显然众人皆未料到,夏侯惇会在怒火冲脑下,失去理智到如此地步。
窗户纸未捅破,还能假装君臣和睦。
一旦捅破,可就不好收场了。
荀或强压住震惊,目光急是转向曹操。
此刻,曹操的表态,至关重要。
若其站出来斥责夏侯惇,则代表他们君臣尚未失信,这层捅破的窗户纸,就还能勉强糊上。
曹操却选择了沉默。
甚至,曹操眼眸中还吐露出深深疑色,显示着他内心亦认同夏侯惇的怀疑。
荀或扎心了。
曹操的沉默,狠狠的扎了他的心。
这意味着,连曹操这个主公,亦不再隐讳心中所想,公然表明了对他的猜疑自己明明什麽都没做,明明不惜抛家舍业,跟着你曹操逃至了广陵,危难之中不离不弃。
现下你曹操兄弟几个,却怀疑我荀或变节,暗投刘备出卖了你们?
此等所为,令荀或不禁有种一片真心喂了狗的失望。
」你为什麽不说话,回答我?「
夏侯惇见荀或不言,上前一步厉声喝问。
荀或却不屑回答,轻蔑的目光瞥了他一眼,起身缓缓走到曹操跟前。
躬身一揖后,荀或正色道:
「主公曾言,素来与或推心置腹,那或今日就想听主公一句心里话。」
」主公是否真如夏侯元让一般,亦怀疑或欲投刘备,泄露了志才之计?「
众人一震,目光齐刷刷聚向了曹操。
曹操拳头悄攥,眼中闪过一道异色,显然没料到荀或会如此直白向自己发问。
实话实说,当面承认吗?
承认,就代表着他心中已判定荀或有反叛之罪。
有罪,就得处治。
不然如何给夏侯惇,曹仁这些宗亲一个交待?
可若治了荀或的罪,又如何向戏志才这些颍川籍士人交待?
你武可靠宗室,文却还得靠颍川人。
治了荀或的罪人,这些颍川人岂不人人自危,个个风吹云散,弃你而去?
毕竟一切只是猜疑,并未有确凿证据,你治了荀或的罪又如何能服众?
面对荀或出的这个难题,曹操一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文若对主公忠心日月可鉴,怎麽可能暗投刘备?「
「那边哲素来神机妙算,我此计必是为其洞察,又怎麽可能是文若向其泄露?」
「此必元让将军悲伤过度,急怒攻心之下,一时误言而已。「
「主公不可当真,文若亦不可当真也!「
戏志才不得不站出来打圆场,做起了和事佬。
曹操等到了台阶,遂是一拂手:
「子廉已为那边贼所害,志才的计策也已失败,现下再追究原由已无意义。
'
」此事就到此为止,不必再提,尔等还是说说,接下来吾当如何是好吧。「
曹操借坡下驴,亦选择了敷衍了事。
戏志才暗松了口气。
荀或眼中却掠过一抹失望,心中仅存的丁点念想,也就此灰飞湮灭。
曹操表面看起来选择两不相帮。
可两不相帮,就等于默认了夏侯惇对他的污蔑指控。
这意味着,曹操心底对他猜疑已深。
君对臣生疑,臣当何以自处?
这曹营,还有他荀或的立足之地?
「唉~~」
荀或一声暗自叹息,眼神中失望消逝,似乎为某种决意取代。
于是深吸一口气后,郑重其是向曹操一拱手:
」明公,或智穷才竭,自感已无力再辅佐明公匡扶汉室。「
」故彧想辞官归乡,奉养父母,还请明公准允。「
此言一出,众人大吃一惊。
荀或竟要离开曹操!
理由虽冠冕堂皇,可瞎子也能看出来,荀彧是以此为藉口,要弃曹操而去!
「荀或,你一「6
刚刚压制下冲动的夏侯惇,蹭的一下就跳了起来,要质问荀或是否以归乡为藉口,意欲投靠刘备。
「元让!」
曹操却喝住了夏侯惇。
他还是了解荀或的。
以荀或的智计,就算要投靠刘备,也会悄无声息的弃他而去,又怎会当众请辞?
还是在刚刚与夏侯惇发生冲突,被自己质疑忠心之后请辞。
荀或这是心凉了,自觉留在曹营已无意义,故才以奉养父母为由,堂堂正正向他请辞。
曹操目光如刃,直视荀或,缓缓问道:
「文若既是要回乡尽孝,吾岂有强行挽留之理?「
「不过吾想知道,文若尽完孝道之后,又有何打算?「
夏侯惇吃了一惊。
听曹操这口气,竟有打算放走荀或的意思。
显然他未能体会到曹操苦衷。
荀或对曹操来说,现下就是一只烫手的山芋。
窗户纸已捅破,君臣失信,用是用不得了。
用不得,可杀又杀不得,留在身边还得时时提防。
如芒在背,如梗在喉啊。
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赶紧送出去。
荀或请辞归乡,正中曹操下怀。
可荀或毕竟是王佐之才,颍川士人执牛耳者。
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不能为他所用,至少得保证不能为别家诸侯所用。
尤其是刘备。
这便是他后一句话,询问荀或尽孝之后有何打算的用意所在。
荀或自然听得懂曹操言下之意,当即正色道:
「明公不负或,或自当不负明公。「
「或既是智穷才竭,奉养过父亲后,自当归隐田园,关起门来着书立传,不再过问天下之事。「
曹操松了口气。
荀或言下之意,我已心灰意冷,无心再事其他诸侯,更不会与你曹公为敌,
你尽管放心便是。
曹操权衡片刻后,叹道:
」我大汉以忠孝治天下,吾虽舍不得文若离去,又焉能阻止文若尽孝。「
」不知文若何时启程,吾当派兵护送文若归乡。「
荀或却一拱手,淡淡道:
「多谢明公成全,或思乡心切,现下就向明公告辞,携我侄儿荀绍动身。」
荀或是一刻也不愿逗留。
曹操不好多说什麽,遂是起身道:
」既是如此,那操就送文若一程。「
」不必了,明公诸事缠身,岂可为或所耽搁。「
荀或婉拒了曹操送别,接着向曹操深深一揖:
」或就此别过,明公珍重。「
说罢,荀或转身扬长离去,再无回头。
曹操站在原地,怔怔的望着荀或离去,心中五味杂陈。
良久之后,所有的情绪,皆化为一声长叹。
」诸位,操始终信一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曹操既然能活着来到江都,就说明天不亡我也,我理当自强不息。「
曹操一番慷慨鼓舞之词,脸上已恢复自信,豪然望向众人:
「昨日之败已是昨日,从今天起,咱们就要往前看。」
」诸位都说说吧,吾接下来当如何行事?「
众人似被曹操的乐观感染,这才从荀或离去的唏嘘中回过神。
戏志才定了定神后,拱手道:
「主公,我以为,现下我们有上下两策。「
「上策乃收拾现有兵马,即刻渡江,扫灭刘繇,严白虎等诸贼,速战速决拿下江东。「
「下策则是忍辱负重,向袁术求援,若能得其兵马钱粮支持,则可重整旗鼓,据守江都坐观袁刘相斗。「
」盱眙乃淮南徐州之咽喉,袁刘二人必争之地,两军必会死战于盱眙。「
」若刘备败,我们便可趁势北上,收复广陵失地。「
」若袁术败,我们再见管行事,从长计议不迟。「
听得戏志才谋划,曹操眼眸放亮,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志才,不愧吾之子房也!「
当下曹操大赞一声,捋髯笑道:
」依吾之见,戏志所也之下策,方为上策也!「
「大丈能屈能伸,若能保得攻取徐州,逐鹿中原的管会,吾向那公路低头又如何!」
曹操决意已定,当下便修书一封,派使者往寿春向袁术请援。
军议定下,众人告退。
唯有夏侯惇和曹仁二人,却留了下来。
」兄长,愚弟知亏大度,可亏当真不该放走荀或啊。
「倘若他真去投奔刘备,岂非令那大屯贼如虎添翼,成我曹家大患?「
夏侯惇也不拐弯抹角,张口便是一通报怨。
曹仁则面露杀管,沉声道:
「元让也之有理,荀或不能为兄长所用,绝对也不能为他人所用,尤其是那大屯贼。」
「兄长,不如我派一队人马,现下就追出城去'
曹仁以掌作刀,横在脖前做了一个杀头的亍作。
他要追杀荀或!
曹操却叹了口气,苦着脸道:
「尔等所顾虑,为兄又岂能没想过,只是为兄与文若已有君子之约,岂能也而无信?」
「再者,文若若是在江都有个三长两短,志才这些颍川士人会怎麽想,天下人又会怎麽看待我曹操?「
夏侯惇和曹仁彼此对视,似乎从曹操的话中,听出了什麽暗示。
二人还待再动时,曹操却已摇头叹息,起身离席而去。
诺大府堂内,只留他兄弟二人被晾在了其中。
」兄长,你说孟德是什麽意思,难不成他当真要放走荀或?「
曹仁心有不甘。
夏侯惇沉吟片刻,却冷冷道:
」孟德有他的胸襟气量,有些事情,他自然不能开口,更不能亲去做。「
「亏我却不能坐视不灭,荀或他女婿边哲,害死了咱们多少亲族,咱们岂能放荀或去投靠刘备。「
「到时他们翁婿联弓辅佐刘备,我曹氏夏侯氏不知还有多少人,要死在他们弓中!」
曹仁身形一凛,目光陡然坚定:
」兄长说的对,亏说吧,我们该怎麽做?「
夏侯惇捋髯沉思片刻,嘴角微微上扬:
「荀或要回颍川,必会溯江西去先往荆州,尔后再北上颍川,其间会经过袁术所据之庐江郡沿岸。「
「我们就令文烈率一队人马,扮作是袁术部曲,跟随他进入庐江,到时江上丑大浪大—」
夏侯惇话未也尽,曹仁旋即会意,嘴角钩起会心一笑。
正堂之后。
曹操负万而立,仰弗着苍茫天空。
堂内那两个弟弟的窃窃私议,他虽听不太清楚,却已猜了个七七八八。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文若,亏是否能活着归乡,就看亏的造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