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惊雷震海(第1/2页)
一九五五年一月,隆冬的寒潮席卷中国东南沿海,但比天气更冷的,是浙东海域剑拔弩张的肃杀气氛。在总参的作战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沙盘(相较于朝鲜战争时期已有改进)上,一江山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清晰可见。代表着敌我双方的灯光符号密集闪烁,一场经过数月精心策划、代号“启明”的夺岛作战,已进入最后的读秒阶段。谢文渊坐镇中枢,作为总部协调组的核心成员,他的目光须臾不离沙盘和不断更新的情报显示屏,心脏随着前线传来的每一个讯息而搏动。
“报告!登陆部队第一梯队已于拂晓前在头门山、蒋儿岙等预定海域完成集结,隐蔽待命!”
“报告!支援炮兵群全部进入发射阵地,伪装良好!”
“报告!海军舰艇编队(包括部分征用的机帆船和改装炮艇)已在白岩山锚地完成出击准备!”
“报告!航空兵侦察分队确认,一江山岛敌军未见异常大规模调动,气象条件符合预期!”
每一份报告都简洁、清晰,透着大战前的压抑与精确。谢文渊深知,此战意义重大,它是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阴影下,对敌实施的一次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是对新形势下斗争策略的实战检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不断与前线指挥部、各军兵种协调单位确认细节,确保庞大的作战机器每一个齿轮都严丝合缝。
总攻时间,定于一月十八日。
十八日清晨,浙东沿海云雾弥漫,能见度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空火力准备,却也为我军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前线指挥员果断决策,按计划发起攻击!
上午八时整,配属作战的火箭炮兵部队率先发出怒吼!这是我军首次在登陆作战中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霎时间,成千上万枚***拖着耀眼的尾焰,如同复仇的火凤凰,呼啸着掠过海面,铺天盖地地砸向一江山岛。剧烈的爆炸声连绵不绝,整个岛屿瞬间被浓烟和火光笼罩,地动山摇。这突如其来的、超出敌军预料的猛烈火力覆盖,极大地摧毁了其表面工事和通信设施,沉重打击了守军士气。
几乎在火箭炮齐射的同时,隐蔽待命的海岸炮兵和海军舰炮也加入了合唱,对岛上残存火力点和滩头障碍进行补充打击和精确清除。炮弹如同冰雹般落下,将一江山岛沿岸炸成一片火海。
空中,尽管云层较低,我年轻的空军部队仍抓住云隙,出动轰炸机和强击机,对岛上关键目标进行了多批次突击,进一步扩大了打击效果。虽然投弹精度受到天气影响,但此举本身,已向敌人展示了我军初步形成的三军协同作战能力。
猛烈的火力准备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十时许,火力向敌纵深延伸。早已在海上严阵以待的登陆输送舰队,如同离弦之箭,分成数个波次,向一江山岛的主要登陆点——乐清礁、黄岩礁和海门礁,发起了冲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四章:惊雷震海(第2/2页)
登陆过程依然充满了艰险。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火力压制,残存的敌军仍依托未被完全摧毁的暗堡和岩洞工事,用轻重机枪、迫击炮和集束手榴弹,向我登陆艇和涉水冲锋的战士疯狂扫射。海水被子弹打得如同沸腾,不断有战士在抢滩途中倒下,鲜血染红了礁石间的浪花。
“不惜代价,冲上去!巩固滩头!”前线指挥员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到每一个登陆指挥员耳中。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跳下登陆艇,在齐腰深、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奋力前行。工兵冒着巨大伤亡,用爆破筒、炸药包强行开辟通路。先头部队抢占滩头后,立即与反扑的敌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格斗和手榴弹对掷。
谢文渊在北京的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和有限的电话线路,紧盯着战况发展。当他听到“乐清礁登陆成功,正向190高地发展”、“黄岩礁遭遇顽抗,请求炮火支援”等报告时,立即协调相关单位,调动预备炮火,压制敌反击兵力,并命令后续梯队加快上陆速度。
战斗至下午,我军多个突击方向均取得突破,占领了岛上多处制高点和核心阵地。残敌被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支撑点内,仍负隅顽抗。我军发挥近战夜战优势,组织精干小分队,逐洞、逐壕进行清剿。喷火器在肃清岩洞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昏时分,一江山岛守敌大部被歼,部分残敌投降。鲜艳的红旗,在一江山岛的主峰上冉冉升起。
捷报传来,总参指挥中心内响起一阵压抑已久的、低沉的欢呼。但谢文渊的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立刻要来了初步的伤亡统计和战斗总结报告。夺取一江山岛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尤其是在抢滩登陆和攻坚过程中。他仔细审阅着报告,分析着此次三军协同作战中暴露出的问题:火力协同的精度、登陆艇的抗打击能力、通讯保障在激烈对抗中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他密切关注着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反应。一江山岛的丢失,无疑是对国民党集团的沉重一击,也触动了其依靠《共同防御条约》构建的心理防线。美军第七舰队有所异动,但最终并未采取直接的军事干预。这初步验证了战前对“度”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
“命令参战部队,迅速肃清残敌,转入防御,严防敌军空袭或海上反击。同时,将作战详细经过及经验教训,尽快整理上报。”谢文渊下达着指令。他知道,一江山岛之战,就像一道惊雷,震动了台湾海峡。它既展示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能力,也揭示了在未来解决台海问题的道路上,仍将充满复杂艰巨的斗争。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台湾岛方向。一江山岛是第一步,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步。这场由他参与策划、见证执行的“惊雷”,必将在这片自古属于中国的海域,激荡起更加深远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