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的成熟,王军辉和郭雪丽早就听说了,现在一看,人家能创业成功,绝对不仅仅是幸运。
人情世故拿捏的太到位了,话没有说的太直白,但谁都能听的懂。
再看自己身边的这几个学生,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陈远把车停在恒隆广场地下车库,方幼晴坐在副驾上,指尖轻轻摩挲着包带边缘。阳光透过天窗洒进来,落在她微卷的发梢上,泛着柔和的光晕。她侧头看了眼陈远,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
“你说今天会不会有人认出你?”她问。
“认出我?我又不是明星。”陈远笑了笑,解开安全带,“再说了,咱们现在低调点好,别一进门就被围住。”
“可你是老板啊。”方幼晴推开车门,高跟鞋轻点地面,“而且这家店可是你亲自盯了三个月才开起来的。”
两人并肩走向电梯口,沿途经过几家奢侈品专柜,玻璃橱窗映出他们的身影??一个穿着剪裁利落的米色风衣,气质温润;另一个身形挺拔,眉眼沉稳,举手投足间透着干练。若不知情的人路过,怕是要以为这是哪对都市剧里的精英情侣。
电梯门开,他们径直上了三楼。
母婴区在商场最靠里的位置,装修风格却与周围截然不同。没有刺眼的荧光灯,也没有千篇一律的货架堆叠,取而代之的是原木色调的空间布局、暖黄灯光和墙上手绘的童话插画。入口处还设了个小型游乐角,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搭积木,母亲们坐在一旁低声交谈。
“这氛围……”方幼晴轻声说,“真的不像传统母婴店。”
“就是要不一样。”陈远低声道,“我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是安心。”
话音刚落,一名年轻女店员迎上来,欲言又止地看着陈远。他微微点头,对方立刻会意,转身离开。
“你连员工都培训成这样了?”方幼晴挑眉。
“这不是培训,是默契。”陈远牵起她的手,“走,去后面看看仓库。”
穿过销售区,推开一扇写着“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门,里面是一片井然有序的仓储空间。货架分门别类标注清晰:纸尿裤区、喂养用品区、洗护专区……每样商品都有独立质检记录卡,甚至附带供应商溯源信息。
“你还真把食品安全那一套搬过来了。”方幼晴抽出一张卡片翻看,“连批次编号都有?”
“母婴产品比食品更敏感。”陈远靠在货架边,“一片纸巾擦破了宝宝的脸,就是大事。我们必须做到零容错。”
方幼晴沉默片刻,忽然抬头:“所以你之前坚持自建工厂,就是为了控制源头?”
“聪明。”他笑了,“市面上太多贴牌货,打着‘进口原料’旗号,实则用廉价材料混充。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闭着眼睛买都不会踩雷的品牌??就像你说的,成为这个行业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但品质要比它们高出十个档次。”
她轻轻叹了口气:“听上去很理想,但成本呢?利润率还能撑得住吗?”
“短期肯定亏。”陈远坦然道,“但我算过账,只要复购率达到35%,就能打平。而现在三家试点店的数据已经到了41%。”
方幼晴怔了怔:“这么高?”
“因为信任。”他说得平静,“妈妈们愿意为安全感买单。她们不怕贵,怕的是对不起孩子。”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心里。方幼晴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修剪整齐,涂着淡粉色甲油??那是属于都市女性的精致生活符号。可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在为换不完的尿布、哄不睡的婴儿哭闹到凌晨两点。
那时的她,也曾站在超市货架前犹豫不决,面对几十种号称“天然无刺激”的湿巾,最终只能凭包装颜色做选择。
而现在,她站在这里,成了那个提供“确定性”的人。
“你知道吗?”她忽然开口,“昨天我刷到一个小红书帖子,一个宝妈说她在咱们店里买了婴儿霜,结果孩子用了三天,湿疹好了。她说‘终于不用再试错了’。”
陈远静静听着。
“那一刻我觉得……”她声音轻了下来,“我们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他没说话,只是伸手将她揽入怀中。熟悉的气息包裹全身,让她忍不住闭上眼睛。
“所以别怀疑。”他在她耳边说,“这条路走得慢,但走得稳。”
良久,方幼晴睁开眼,眨掉眼角的一丝湿润:“那接下来呢?扩张计划什么时候启动?”
“下个月。”陈远松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我已经谈妥了长三角五城的铺位,全部采用直营模式。同时工厂预计年底前投产,届时产能能覆盖全国八成门店。”
“这么多?”她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你动作也太快了吧。”
“机会不等人。”他目光坚定,“现在市场正处于转型期,传统母婴连锁反应慢,电商又缺乏体验感。我们正好卡在这个空档期,打出差异化。”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刚才那名店员探头进来:“陈总,有位顾客想找您。”
“我不见客。”陈远皱眉。
“她说……她是您的老同学,姓林。”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一愣。
“林婉?”方幼晴脱口而出。
陈远神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让她进来吧。”
不到一分钟,门口出现一个身穿驼色大衣的女人。她约莫二十七八岁,妆容精致却不张扬,手里牵着一个约莫两岁的男孩。孩子穿着小熊图案的毛衣,脸颊红扑扑的,见到陌生人也不怯场,反而好奇地四处张望。
“好久不见。”林婉微笑,“没想到你会开母婴店。”
“也没想到你会来。”陈远语气平淡,却还是让店员搬了椅子进来。
方幼晴不动声色打量着眼前的女人??传闻中陈远大学时期的暗恋对象,成绩优异、家境优渥,毕业后进了外企,据说年薪百万。如今看来,传言不虚。
“我是带孩子来做早教测评的,顺路逛了逛。”林婉坐下,轻轻拍着儿子的背,“没想到一进门就觉得风格眼熟,后来看到logo设计,才确认是你开的。”
“你还记得这个?”陈远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品牌标识??一只抽象化的小鹿,在晨曦中奔跑。
“当然。”她笑,“当年你参加校园创业大赛的设计稿,原型就是它。”
空气一瞬间安静下来。
方幼晴心头莫名涌上一股酸意。她知道那段往事:大三那年,陈远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正是“新型育儿消费品品牌”,虽然最终未获奖,但那份策划案被多位评委称赞“极具前瞻性”。而当时担任评审团助教的,正是林婉。
“那你现在……”她试探着问,“也是做相关行业?”
“我在一家跨国母婴集团做亚太区市场总监。”林婉语气自然,“不过更多是资本运作层面的工作,离一线有点远了。”
“听起来很厉害。”方幼晴笑了笑,“那你对我们这家小店,有什么评价?”
林婉环顾四周,认真道:“选址合理,动线流畅,用户体验优于90%的同类门店。但如果要说缺点……”她顿了顿,“产品线太窄,缺乏高端进口品类支撑品牌形象。”
陈远点点头:“我们在做减法。现阶段主推自有品牌,确保品控闭环。高端线会在明年Q2上线。”
“明智。”她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看来这些年你成长了不少。”
话音落下,小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摇摇晃晃跑向货架角落的一个玩具展示台。那里摆着一套木质拼图,图案正是一只小鹿。
“崽崽!”林婉急忙起身追过去。
陈远也跟着走了过去。只见孩子拿起一块拼图片,努力往板上塞,可惜方向错了,怎么都放不进去。他蹲下身,轻声说:“要不要叔叔帮你?”
男孩抬头看他一眼,竟乖乖点头。
陈远接过拼图,耐心引导他调整角度,终于成功嵌入。孩子咧嘴一笑,奶声奶气说了句:“谢谢叔叔。”
林婉站在一旁,眼神复杂。
“你以前最讨厌小孩的。”她忽然说。
陈远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人总会变。”
“是因为她吗?”林婉看向方幼晴,目光意味深长。
全场寂静。
方幼晴心跳漏了一拍。她想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她和陈远的关系,从未正式对外公布过,甚至连“情侣”这个词都没说过几次。他们更像是彼此生命中的支柱,无需定义,却密不可分。
“是因为责任。”陈远回答得干脆,“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真实需求。每一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可很多时候,他们连‘什么是最好’都不知道。我想改变这一点。”
林婉久久未语,最终只是轻轻抚摸孩子的头:“或许吧。但我总觉得,有些改变,是从某个人开始的。”
说完,她抱起孩子:“今天打扰了,改天请你吃饭,聊聊老同学近况?”
“再说吧。”陈远淡淡回应。
目送母子二人离去,方幼晴终于忍不住问:“你们……以前到底怎么样?”
“普通同学。”陈远望着电梯关闭的方向,“她帮过我一次,仅此而已。”
“可她看你的眼神……”
“那是过去的事。”他转头凝视她,“我现在眼里只有你,还有我们的事业。你要相信这一点。”
方幼晴咬了咬唇,终究点了点头。
回到前台,店员递来一份报表:“陈总,今天上午营业额突破二十万,客单均价比预期高出37%。”
“不错。”陈远扫了一眼数据,“继续保持服务标准,尤其是新手妈妈的咨询环节,必须一对一跟进。”
“明白。”
方幼晴看着忙碌的店铺,忽然有了主意:“要不……我们也推出会员制?比如年度订阅,赠送育儿顾问服务、优先参与线下活动之类的。”
“好想法。”陈远眼睛一亮,“还可以加入成长档案功能,记录宝宝发育情况,智能推荐适龄产品。”
“这样一来,粘性就更强了。”
两人越聊越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当初挤在出租屋里熬夜写商业计划书的日子。
中午时分,他们在商场顶层的日料店简单用餐。窗外城市高楼林立,车流如织。
“你说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吗?”方幼晴夹起一片三文鱼。
“当然。”陈远喝了一口茶,“这才刚开始。”
“可有一天,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
筷子微微一顿。
他抬眼看向她:“你想当妈妈了?”
“不是。”她摇头,“我只是在想,当我们真正为人父母的时候,会不会更加理解这些顾客的心情。”
陈远沉默片刻,伸手覆上她的手背:“那一天,我会比现在更努力,给你们最好的生活。”
阳光斜照进来,映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远处孩童的笑声隐约传来,像是未来的回响。
饭后,他们再次巡视门店。一位新手妈妈正抱着哭闹的婴儿站在奶粉区发愁,店员正耐心讲解冲泡比例。另一侧,爸爸模样的男人笨拙地试用安抚奶嘴,引来周围善意的笑声。
这一切真实而温暖。
临走前,陈远站在门口回望整家店铺,轻声说:“这不仅仅是一家店,它是无数家庭的第一站。”
方幼晴靠在他肩上,微笑:“那我们就把它变成最值得信赖的那一站。”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渐次点亮。而在某个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财务部正加班整理最新财报。其中一页赫然写着:
【项目名称】:幼鹿计划
【单店月均营收】:687万元
【用户留存率】:79.3%
【目标达成进度】:142%
而在备注栏,有一行手写字迹:
“他们说我们疯了,非要从最难做的赛道杀出血路。可我们知道,有些事,不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