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公益基金的“落地难题”(第1/2页)
入秋的风裹着玉米秸秆的甜香,吹得李家庄小学的旧围墙沙沙响。林舟的车刚拐进村口那条土路,就看见施工队的蓝色帐篷支在操场边,却没见往常的敲打声——几个穿卡其布褂子的老人坐在墙根下,手里的烟袋锅子冒着青烟,挡住了施工队的铁锹,像一堵比旧围墙更难跨的坎。
“林总,您可来了!”施工队队长老张迎上来,手里攥着卷皱巴巴的图纸,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这围墙拆不得啊,老人们说这是‘风水墙’,拆了会坏村里的气运,拦着不让动,我们这停工大半天了。”
林舟停稳车,目光落在那堵围墙上——土坯混着青砖砌的,砖缝里嵌着枯草,墙头上长着几丛狗尾草,风一吹就晃,像老人花白的胡须。墙根下坐着五位老人,最年长的王大爷手里的烟袋锅子“笃笃”敲着墙根,眼神里满是警惕,见林舟过来,慢慢站起身,腰杆却挺得很直:“你就是城里来搞公益的林总?这墙不能拆,是俺们李家庄的根,当年还是俺爹他们那一辈砌的,护了学校几十年了!”
“王大爷,您先别急。”林舟赶紧走过去,从包里掏出设计图,蹲在地上慢慢展开——图纸上的旧围墙被改成了“种植展示墙”,灰色的线条勾勒出分层的花盆架,上面爬着绿色的爬山虎,几个小人儿在墙下浇水,旁边标注着“番茄种植区”“生菜培育槽”。他指着图纸,声音放得温和:“我们不是拆围墙,是给围墙‘穿新衣服’。您看,原来的墙基不动,只是在墙面加装花盆架,上面种爬山虎,夏天能遮凉,秋天叶子红了还好看;下面的花盆里种蔬菜,孩子们上课学怎么种菜,种出来的菜还能送给村里的老人,您看这样好不好?”
王大爷凑过来,眯着眼睛看图纸,手指在“爬山虎”的线条上轻轻划着,没说话。旁边的李大爷抽了口烟,烟圈飘在图纸上:“林总,你说的是真的?不拆墙,还能让娃学本事,最后菜还能给俺们这些老骨头?”他的声音里带着怀疑,去年村里来了个“搞投资”的,说要建大棚,结果拆了半亩地就跑了,老人们对这些“外来的项目”早就没了信任。
林舟看出了他们的顾虑,从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是之前在邻村建“校园小菜园”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们蹲在菜地里,手里拿着小铲子,旁边的老人笑着递水壶,菜地里的番茄红得发亮。“您看,这是上个月在王家村建的,孩子们种的番茄,上个星期刚送给村里的老人,王大爷您要是不信,我现在就能给王家村的老支书打电话,让他跟您说。”
王大爷看着照片,眼神软了些。村支书李建国这时也赶来了,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喝了口水道:“老少爷们,林总这公益基金我去城里查过,是真给乡村教育办事的,不是骗子。这‘种植展示墙’要是建成了,娃们能学劳动,咱们还能吃着娃种的菜,是好事啊!”
老人们嘀咕了半天,王大爷把烟袋锅子揣进怀里,拍了拍林舟的肩膀:“林总,俺们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让娃学好,还想着俺们,这墙改就改!”
施工队重新开工时,夕阳已经落在西山头,金色的光洒在围墙上,给新搭的花盆架镀上了层暖光。林舟看着工人们忙着固定钢架,心里松了口气,刚想给基金办公室打个电话报平安,老张又跑了过来,脸色比刚才还急:“林总,不好了!基地要种蔬菜,得用有机肥,可咱们这镇上的农资店都没货,说要等半个月才能到货,这要是等,赶不上孩子们的劳动课了!”
林舟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劳动教育基地下周就要迎来第一批学生上课,要是没有有机肥,菜苗种下去也活不了,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他掏出手机,翻着通讯录,手指在“云南老周”的名字上停住了——老周是云南山区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林舟帮他们卖过滞销的土豆,老周说过“以后有需要,尽管找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一章公益基金的“落地难题”(第2/2页)
他赶紧走到操场边的土坡上,风吹着他的衣角,电话接通时,传来老周爽朗的声音:“林老弟,啥时候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是不是又有好路子给我推荐?”
“老周,这次得麻烦你。”林舟的声音带着点急切,“我在河北李家庄搞了个劳动教育基地,急需10吨有机肥,当地买不到,你那边合作社不是有自制的有机肥吗?能不能尽快给我发一批?钱从我之前帮你留的种子款里扣,不够的我再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老周的声音突然变得严肃:“林老弟,说啥钱不钱的!你去年帮俺们合作社卖土豆,救了俺们全村的急,这点有机肥算啥?我现在就安排人装货,走冷链车,保证三天内到李家庄!”
“太谢谢你了,老周!”林舟的声音有些激动,挂了电话,看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暖烘烘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什么都管用。
三天后,冷链车准时停在李家庄小学门口。老周的合作社不仅送来了10吨有机肥,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机肥用法:每盆拌半斤,浇水后隔三天再种,番茄苗要选带绒毛的,成活率高”,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番茄,歪歪扭扭的,却透着真诚。
施工队和村民们一起卸有机肥时,王大爷带着几个老人也来了,他们手里拿着竹筐,帮着把有机肥分装到花盆里。“林总,俺们老骨头也没啥能帮的,就来搭把手。”王大爷边装边说,手上沾了有机肥的黑土,却笑得很开心。
一个月后,林舟收到了李家庄小学校长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种植展示墙”上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下面的花盆里种着番茄苗、生菜苗,绿油油的,像一片小森林。几个孩子蹲在花盆边,手里拿着小水壶,王大爷站在旁边,手把手教他们松土,嘴角笑得合不拢嘴。
校长还发了段语音,声音里满是激动:“林总,您快来看看!这基地现在成了俺们学校的‘宝贝疙瘩’!孩子们每天下课都来浇水,老人们也常来帮忙,昨天第一批生菜长出来了,孩子们非要送给王大爷,王大爷拿着菜,眼泪都快下来了!”
林舟看着照片,手指轻轻拂过屏幕上的番茄苗,心里突然很踏实。他想起刚来时的旧围墙,想起老人们警惕的眼神,想起老周连夜发来的有机肥,想起孩子们笑着浇水的样子——公益基金的落地,从来不是建一个冷冰冰的项目,而是走进乡村的烟火里,听懂老人们的顾虑,接住远方朋友的信任,看着孩子们的眼里长出绿意。
他给校长回了条消息:“下个月我去学校,咱们一起给番茄苗搭架子,再请老人们给孩子们讲围墙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劳动不仅是种菜,更是懂感恩,连人心。”
窗外的风还在吹,带着秋天的凉意,可林舟的心里却暖暖的。他知道,这只是公益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落地难题”,但只要带着真心,带着对乡村的尊重,带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建不起来的“希望基地”。
就像李家庄小学的那堵“种植展示墙”,原来的土坯墙还在,却长出了爬山虎,结出了蔬菜,连接了孩子的未来和老人的牵挂,成了真正的“风水墙”——护着乡村的教育,也护着人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