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一十七章 临安国的产业

第二百一十七章 临安国的产业

    抵达澳大利亚,又过了半个月。

    经过对当地的一番了解,只能说,当地的情况,既有让李可觉得好的地方,也有让李可觉得不好的。

    好的地方便在于,这边还算是‘地大物博’,其实如果是正常想要过日子的话...

    钟声再度响起时,已是次年春分。明理工坊的工棚连绵如云,铁锤敲打声昼夜不息。新铸的“定远炮”已列装沿海卫所,福建水师更在澎湖试射改良版“浮雷”,炸沉一艘废弃战船,激起百尺浪花。百姓传言:“皇上把雷公请下了山。”而朝中清流却忧心忡忡,礼部尚书联名上奏,称“机巧之术日盛,恐人心趋利忘义,大道将隐”。

    朱允?未予批复,只命人将奏章送入存真阁,附注一行小字:“此乃时代之争,留与后人评说。”

    风起于青萍之末。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一场意外。

    五月初三,大理段氏后裔、现任云南布政使段承泽急报:腾冲边关哨所发现地下火道遗迹,深入山腹百余丈,内藏残损火器数十具,形制古拙却结构精妙,尤以一尊青铜“龙吟铳”最为惊人??其膛线螺旋而上,竟能使弹丸旋转飞出,射程倍增。更令人骇然的是,洞壁刻有密文,经通晓古彝文的老祭司辨认,竟是永乐年间燕王府火器监副使齐泰临终前所留遗言:

    >“吾奉密旨造神兵,然帝志在征伐,非为护民。不忍技成祸世,遂携图谱遁入滇南,埋器封穴,愿天地共锁此凶物。后世若有仁君出,可启之;若仍逐霸权,则宁使其永葬黄土。”

    齐泰!这个名字如惊雷贯耳。当年靖难之际,此人原是建文旧臣,因精通火器被俘后被迫效力燕王,传闻其晚年疯癫,自焚于作坊之中。谁料他竟以死明志,留下这一桩惊天秘藏。

    消息传至凤阳,明理工坊顿时沸腾。工匠们奔走相告:“祖师爷留下的真经现世了!”沈清澜连夜提请议政院召开紧急会议,主张立即组织勘探队深入火道,系统发掘并研究这批遗物。她陈词激昂:“这不是兵器,是先辈用生命封存的警示与托付。我们若不敢面对,便是辜负了那份良知。”

    反对声亦汹涌而来。御史台主官厉声道:“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永乐滥用火器北征蒙古,劳民伤财,死者枕藉。今日重拾旧物,岂非重蹈覆辙?”更有宗室老臣跪谏宫门,泣曰:“陛下宽仁爱民,然利器一开,杀机难收。请速下令封洞焚图,以绝后患!”

    朱允?沉默七日,未召一人议事,唯独每日清晨登钟楼静坐,看日光破雾,听市井喧哗。

    第八日黎明,他亲笔写下一道手谕,仅八字:“启封不取器,只录图文。”

    随即派遣三支队伍奔赴腾冲:第一队由工坊总教习带队,负责测绘记录所有器械构造;第二队为大理寺刑案专家,查验洞中痕迹是否涉及谋逆或邪教;第三队则由苏婉儿率领医官团同行,采集岩层样本与空气成分,以防毒瘴或疫病扩散。

    临行前,他对诸臣道:“古人藏器于地,是怕它害人;今人探器于山,是要明白它为何能杀人。我们不拿走一根铁钉,但要把真相带回人间。”

    三个月后,考察归来的报告震惊朝野。原来那条火道并非天然形成,而是齐泰率三百匠户耗时十二年秘密开凿,期间饿死、塌方致死者过半。他们不是逃亡,而是自我放逐,在绝境中完成了一场悲壮的技术守望。每一尊火器旁都刻有一段铭文,如“此炮若用于驱寇,则我魂安;若用于侵邻,则我尸怒”、“火药三两配硝七分,多一丝则炸膛,少一分则无力??治国亦如此,过犹不及”。

    最触动人心的,是一本用牛皮裹就的手札,题为《匠人十问》:

    一问:造炮者知否炮响之后,血肉横飞?

    二问:掌权者知否一发千金,万户断炊?

    三问:学者知否纸上算式,可化焦土千里?

    四问:帝王知否万军听令,皆因惧而非信?

    五问:百姓知否和平非来自顺从,而来自威慑?

    六问:子孙知否今日所学,明日或成屠刀?

    七问:天下统一果真必要?多元共存岂非大美?

    八问:技术进步必伴道德退步乎?

    九问:若有一器可止战,是否值得万人赴死研之?

    十问:当你说“为了将来”,可是牺牲了现在的人?

    全篇无答案,唯有墨迹斑驳,似有泪痕。

    朱允?读罢,久久伫立庭院,忽对身旁阿禾道:“你说,我有没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

    阿禾摇头:“您不必答。您要做的是让千万人一起思考。”

    于是,《匠人十问》全文刊印,下发至全国学堂、书院、村塾,列为“公民思辨课”必修内容。儿童节那日,金陵小学的孩子们集体朗诵第十问,稚嫩声音回荡街巷:“当你说‘为了将来’,可是牺牲了现在的人?”许多百姓闻之落泪。

    与此同时,基于腾冲发现的技术原理,“明理工坊”启动“净火计划”??研发低污染火药、可回收炮管、非致命震爆弹,并首创“火器伦理审查制度”:任何新型武器设计必须经过三道关卡??技术可行性评审、民生影响评估、国际法合规审查。沈清澜主持监察,铁面无私,曾否决一项威力极强的“穿甲火箭”,理由是“一旦落入地方豪强之手,足以颠覆县城秩序”。

    然而,风暴并未停歇。

    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鬼神祭祀盛行之夜,京城突现异象:多处城墙根下出现血书标语??“妖炮惊天,逆天者亡!”、“皇帝不信神佛,必遭天谴!”更有匿名檄文流传坊间,宣称“朱允?实为借尸还魂之邪祟,故推崇奇技淫巧,欲以钢铁灭人心”,号召“焚理工坊,斩妖使,迎真龙归位”。

    锦衣卫迅速追查,抓获十余名涉案人员,审讯之下牵出幕后主使??竟是皇叔朱?之后、已被削爵软禁多年的宗室子弟朱?。此人自幼研习道教雷法,坚信火器乃窃取“天雷之力”,亵渎自然法则,更怨恨新政废除世袭特权,遂勾结龙虎山旁支道士,散播谶语,煽动民心。

    太子朱文奎怒极,亲自提剑闯入监牢,几乎将其斩杀当场,被侍卫拼死拦下。回宫后力谏父皇:“此等乱臣贼子,不诛不足以儆效尤!纵容一日,便是鼓励百人效仿!”

    朱允?却命人释放朱?,仅削其宗籍,贬为庶民,送往海南垦荒农场劳动改造。并对满朝文武宣布:“他写血书,我们印发《匠人十问》;他拜雷神,我们建气象观测站预报风雨。真正的较量,不在牢狱,而在人心。”

    此举震动天下。有人讥讽“老皇帝懦弱姑息”,也有人感叹“仁德至此,古今罕有”。唯有苏婉儿私下劝道:“陛下宽容可嘉,但须防其东山再起。信仰若与权力结合,比刀兵更可怕。”

    朱允?点头:“所以我更要让他活着,亲眼看着他的预言落空??看看这‘妖炮’会不会真的引来天雷劈城。”

    奇迹般地,那年夏秋之交,东南沿海遭遇百年未遇台风,狂风暴雨持续半月。正当百姓惶恐“天谴降临”之际,新建的福州炮台启用“预警烟火系统”??根据气压与云层变化点燃不同颜色信号弹,提前七日预报风暴路径。渔民依令回港避险,损失降至最低。事后统计,仅一县便救下三千余人性命。

    民间口碑骤变。“原来火器也能救人!”“皇上不是逆天,是在替天行道!”

    更有好事者编成俚曲传唱:“雷公不用纸马请,科学预报最灵醒。莫信道士画符咒,要看理工坊红绿灯。”

    风波渐息,但朱允?知道,这只是开始。

    冬至当日,他做出一项惊人决定:开放皇宫禁地,举办“科技巡展”。从紫禁城午门至乾清宫一线,陈列明理工坊最新成果??自动织机、蒸汽水泵模型、远洋导航仪、还有缩小版“定远炮”演示装置。百姓凭号入场,孩童可亲手操作杠杆机关,老人可体验风力磨坊。外国使节惊叹不已,葡萄牙公使私下感慨:“贵国皇帝不像统治者,倒像一位校长。”

    展览最后一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拄拐而来。他颤抖着抚摸一门铜炮,忽然跪地痛哭:“这是我师父做的……他在燕王府被活活烧死,就因为不肯交出图纸……如今,他的心血竟堂堂正正摆在皇宫里……”

    朱允?闻讯亲至,扶起老人,问其姓名。

    “姓吴,无名。三代匠户,祖上参与洪武铸炮。”老人哽咽,“我们这些人,一辈子低头干活,没人记得名字。可今天,我看见墙上写着‘吴氏家族,贡献于火器标准化进程’……我……我死了也甘心啊……”

    朱允?眼眶湿润,当即下令: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者,无论身份高低,皆录入《功业录》,立碑于存真阁前。

    自此,“明理工坊”不再只是制造之所,更成为精神象征。人们渐渐明白,所谓“守灯”,不仅是守护政权,更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被看见、被尊重的权利。

    新年将至,朱允?收到一封来自西域的信。使者自称帖木儿帝国旧部,言道其主临终前曾闻“东方有仁君复位,兴科学,重民意”,憾未能相见,特遣使送来一本失传已久的《西域水利图志》,并附一句遗言:“强者未必长久,智者方得永恒。”

    与此同时,苏柔回国,带回牛痘接种术全套方法。首批十万剂疫苗在太医院制成,优先送往云南、贵州等天花频发之地。她站在真理祠前宣布:“从此以后,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一场高烧而失去笑容。”

    除夕夜,万家团圆。朱允?照例登上钟楼,点亮莲花灯。阿禾陪在他身边,轻声问:“今年最难的事是什么?”

    他望着远处灯火,缓缓道:“不是对抗敌人,而是忍受等待。等一个观念深入人心,等一种信任慢慢生长。就像种树,你明知十年后才结果,却要在每一天浇水除草,哪怕风雨交加。”

    话音刚落,远方传来轰然巨响。众人惊起,以为敌袭。片刻后快马回报:海南垦荒农场发生爆炸事故,正在试验新型农用炸石炮(用于开渠筑坝)时不慎引燃药库。

    朱允?脸色骤变,立即下令封锁消息,亲率太医与工坊技师连夜启程南下。

    抵达现场时,火势已灭。二十一名劳工受伤,三人不幸身亡,其中包括被贬至此的朱?。

    验尸结果显示,他并非逃避,而是试图在爆炸瞬间推开两名年轻同伴,自己却被飞石击中头部。

    朱允?默立废墟前良久,最终下令:厚葬死者,抚恤家属;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强制所有实验场所配备防火隔离带与紧急疏散通道;并将此次事件编入《军工伦理案例集》,作为反面教材。

    有大臣不解:“此人曾谋反,何须如此优待?”

    朱允?只答一句:“他最后的选择,证明人心可变。而我们的制度,就该给这种转变留出生路。”

    归途中,他在舟中写下一段话,交付存真阁永久收藏:

    >“治国如航海。风向常变,暗礁遍布。有人执罗盘,有人掌舵,有人?望。没有人永远正确,但只要我们允许质疑,接纳教训,修正航向,船就不会沉。最危险的不是错误,而是拒绝承认错误的勇气。我老了,看得多了,反而更加谦卑??因为我终于明白,所谓盛世,并非没有风雨,而是风雨来时,万众同心撑伞。”

    春回大地之时,第一届“国民发明大赛”在凤阳举行。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盲人少年发明触感地图,方便同类出行;渔妇设计浮动鱼笼,减少过度捕捞;就连那位曾献《土雷手册》的农夫李大根,也带着徒弟做出“脚踏式灭火泵”,可在火灾初起时快速喷水压制。

    冠军作品出自一名十二岁女童之手。她利用废弃钟摆与齿轮,制成“自动报时提醒器”,专为孤寡老人服务。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想让奶奶知道,什么时候该吃药,什么时候该添衣。皇上说知识要为民所用,我就想用它来爱一个人。”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朱允?亲自为她戴上奖章,眼中含笑带泪。

    那天晚上,他梦见了方孝孺。那人不再怒目而视,而是站在一片麦田边微笑:“你没做成圣贤,但也未沦为暴君。你走了一条窄路,两边都是深渊。可你终究没退。”

    醒来时,晨光初照,钟声悠悠。

    他知道,争议永远不会结束。或许百年之后,还会有人骂他“毁祖制、崇奇技、乱纲常”。但他亦相信,也会有人指着课本里的“议政院辩论实录”告诉孩子:“看,那是我们第一次学会用说话代替砍头。”

    他提笔在日记末页添上最后一句:

    >“灯已点燃,路仍漫长。我不求身后颂歌,只愿后来者前行时,脚下少些荆棘,手中多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