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倒数计时
离高考还有三十天的时候,高三(五)班后墙的黑板上出现了一行用白色粉笔写的数字——“30”。
没有人承认是谁写的。早自习时,学习委员林薇第一个发现它,她推了推厚厚的眼镜,小声嘀咕:“谁这么无聊?”后排的体育委员赵强正趴在桌上补觉,被同桌推醒后眯着眼看了一眼,又倒头继续睡。
第二天,数字变成了“29”。
班主任李老师注意到了这个变化,她在课间询问是谁在更新数字,教室里一片沉默。她想了想,没有追究,只是说:“适当的紧迫感是好的,但不要过度焦虑。”
就这样,数字一天天减少,仿佛一个无声的计时炸弹。没人知道是谁每天在更新它,就像没人知道是谁最初写下了那个“30”。
直到数字变成“15”的那天,变故发生了。
赵强在篮球训练中扭伤了脚踝,被诊断为韧带撕裂,至少需要休息三周。这意味着,他可能无法参加高考。
他回到教室时,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曾经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他,此刻拄着拐杖,每一步都沉重无比。同学们同情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那天下午,倒数数字依然从“15”变成了“14”。
赵强猛地抓起黑板擦,狠狠擦掉那个数字,粉笔灰飞扬如雾。“够了!”他吼道,“我已经完了!还数什么数!”
教室里鸦雀无声。
第二天,令人惊讶的是,黑板上出现了新的数字——“13”。
赵强愤怒地环视教室:“谁?到底是谁?!”
依然没有人回答。
随后的几天,数字继续无情地递减。赵强的心情越来越糟,他开始拒绝交作业,上课睡觉,甚至对试图安慰他的同学恶语相向。
数字变成“10”的那天,赵强的桌洞里出现了一张纸条:
“我理解你的感受。三年前,我因车祸错过了中考。———每天更新数字的人”
赵强愣住了,他把纸条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但第二天,又一张纸条出现了:
“我们都有一座要攀登的山,有时山路会意外中断,但这不意味着旅程的结束。———每天更新数字的人”
这一次,赵强没有扔掉纸条。
数字继续变化,当它变成“7”时,赵强的态度开始微妙地转变。他重新打开了课本,虽然很快又合上了;他尝试着做数学题,虽然大部分已经不会解。
第六天,第三张纸条:
“接受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另一种勇敢。———每天更新数字的人”
那天放学后,学习委员林薇怯生生地走到赵强桌前:“那个……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补课。我们组个学习小组吧?”
赵强本想拒绝,但想起了纸条上的话,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班上成绩最好的陈明也加入了:“我物理还行,可以帮你补物理。”接着是英语课代表张雨欣:“我负责英语。”
更让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这场自发性的帮扶行动。甚至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转学生王静也默默递上了自己精心整理的生物笔记。
黑板上的数字仍在递减,但它不再令人恐惧,反而成了凝聚全班的力量。
在大家的帮助下,赵强逐渐跟上了复习进度。他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虽然脚伤仍未痊愈,但他的精神已经站了起来。
高考前一天,黑板上出现了最后的数字——“1”。
赵强站起来,走到教室中央,向着全班同学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不管明天结果如何,我永远记得这个月,记得你们每一个人。”
掌声雷动。
高考当天,赵强拄着拐杖走进考场,他的眼神坚定而平静。
考试结束后,高三(五)班举行了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李老师微笑着说:“在解散之前,有一件事应该揭晓了。谁是那个‘每天更新数字的人’?请站出来吧。”
教室里一片窃窃私语。
赵强缓缓站起身:“老师,我知道是谁。”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是我们每一个人。”赵强说,“我后来才发现,不同日期的笔迹是不同的。有的纤细,有的粗犷,有的工整,有的潦草。是你们每个人,轮流在更新那个数字。”
教室里先是寂静,然后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惊叹。原来,这个神秘的行为,早已从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了全班无声的接力。
李老师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教过的最好的毕业课。”
赵强拄着拐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已经归零的计数旁边,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太阳,在阳光下写下一行字:
“最黑暗的时光里,你们是我生命里的光。谢谢大家。”
许多年后,赵强已成为一名物理治疗师,专门帮助受伤的运动员重返赛场。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高三(五)班的毕业照,旁边装裱着一块小小的黑板,上面永远定格着“15”这个数字。
“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他对好奇的病人说,“我学会了,当生命的倒计时似乎突然停止时,有时只是意味着,它该以不同的方式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