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说 > 同我仰春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宣化谋局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宣化谋局

    绍绪七年,八月廿五日。

    这日是秦烈和曾达约好的会战之日,秦烈丶秦焘自怀安城出发,将五万骑兵以日行三十里的速度,抵达宣化西三十里处,驻营。而曾达率三万五腾骧卫及一万步卒从西八里铺北出,抵达了鸡鸣驿,距离宣化六十里。同日,永昌伯卫定方奉命从永宁城移防保安州城。曾达直接放了马驫,自行从西八里堡离开。

    阿拉坦汗早已从秦烈处知道大庆将与八月廿五日会战宣化,一路秦家兵马从西而来,一路曾达兵马从南而来,还有一路当然就是他团团围住的宣化城内的张弼五万大军。他自己手握二十万北狄各部落的精锐,自然不怕打这一仗。因为秦家不会和他真打,他要对付的只有宣化城内之兵和南面的曾达。

    他最希望达到了战略目的便是大庆皇帝同意在宣化开马市,仅靠大同朔州杀虎口的走私往来,不能满足北狄的需求。其次,他想杀曾达。鸡鸣驿洋河白石桥伏击,杀了曾令荃只是给曾达的小教训。曾达先后在隆裕四十六年,绍绪四年坑了他两次。尤其隆裕四十六年,他折了大那颜,不杀曾达,他难解心中之恨。

    第三,他还希望再收割一波宣化的秋粮,离开秋粮收割期还有十多日。他不知道为什麽北狄皇帝那麽快就开始怀疑秦家了,这个怀疑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至少让他第三个目的的达成,出现了时间缺口。而绍绪帝对秦家的出手如此之快,主要因为邓修翼两次会议后的引导,尤其是八月初五日那次。

    「父汗!儿臣有一计。」小那颜道,「我们派使和曾达谈,向庆国提开市要求。这样他们必然要报告皇帝。庆国中枢要商议,内部意见纷杂,我们便拖过了秋粮收割期。然后出其不意,直接打曾达,杀了他。然后立刻北返。」

    阿拉坦汗看着自己这个小儿子。小儿子对大庆朝政的用心程度极高,不得不说这个策略,至少在第三条达成上,是可以拖掉一段时间的。

    「若我们此次杀了曾达,会不会反而激怒庆国,不开马市?」阿拉坦汗问。

    「父汗,庆国无马。他们连京营腾骧卫都拉来宣化了。儿子看宣化之马丶怀来之马丶万全之马,都是劣等马。他们朝中恐早已在议论开马市之事了。他们定有文臣道,曾侯身死换兵强马壮,卫边疆安宁。」小那颜笑着道。

    「哈哈哈,有理!」阿拉坦汗抚须大笑。

    「儿子愿前去谈判!」

    「好儿子!够胆!」

    八月廿六日,曾达又往前挺进了三十里,也在距离宣化三十里处扎下大营。

    八月廿七日一早,北狄遣使臣分别到了曾达和秦烈的营前,递交了要求开马市的国书,两人分别都交给了安达和王矩。于是分别于八月廿八日下午和八月廿九日到了盛京御案前。马驫八月廿四日离开曾达后,并没有直接北返,而是在永宁城到保安州城的路上等待卫定方。

    而在八月廿八日,永昌伯卫定方的密函也经李义丶胡太医到了邓修翼处,邓修翼知道陈保是被马驫所杀,曾令荃没有死,在李云苏手上。他在震惊中,又明白了李云苏冒如此大风险去杀了陈保,只为帮他荡平在司礼监的所有障碍。

    那一刻他的喉结深深一动,他不自觉地从怀中掏出香囊,放在掌中,用指尖摩挲。而李云苏不杀曾达,是为了宣化和大庆,暂时放下了私仇。

    御前会议。

    首辅严泰丶次辅袁罡丶兵部尚书姜白石丶户部尚书范济弘丶太仆寺卿王存丶五军都督府丁世晔以及司礼监掌印邓修翼齐聚御书房,商议北狄递交的互开马市的国书。

    众人传阅了两封一模一样的国书,首先支持的是太仆寺卿王存。大庆马少马劣,他这个太仆寺卿从绍绪二年上任到现在,好不容易把马额补足,要他能否养出北狄的好马,王存实在无能为力。现在通过马市,既能足额,又有好马。且购马费用远低于马户养马之费,太仆寺还能增收,他何乐不为。

    兵部尚书姜白石也支持,主要因为北狄陈兵二十万,如今在宣化的大庆兵马总计十五万。其中宣化的兵到底能不能从被围中出来,还是一个问题。这仗不好打,甚至有可能打不赢。更何况如果秦烈真通敌,会不会用命打?如北狄和秦烈达成交易,所有兵马压给曾达,皇帝的腾骧卫被重创,姜白石也不好交待。

    丁世晔支持的理由,便是姜白石的最后一条,腾骧卫不能折在宣化。

     范世晔更是支持,他已经没有银子去筹宣化之战的粮饷,能不打,最好不要打。

    这次御前会议让邓修翼觉得有趣的却是严泰和袁罡。他记得七月十三日那次御前会议时,分明是袁罡倾向开马市解决马源问题,而严泰为了阻止王存去户部左侍郎的位置,倾向反对开马市,将责任压实给太仆寺。而这一次,袁罡居然没有出来支持,严泰亦无反对。

    相反两人居然态度一致地表态道,开马市不只是马市问题,还应该确定北狄臣属于大庆,要定期朝贡,马市交易中如何防范奸细,如何保证交易中的安全等很多细节问题。所以需要兵部上具体的马市安全管理奏摺,礼部需要商议庆狄之间的国家关系问题。两人都建议等他们拿出详细方案后,再和北狄谈。而当前时间,应该先派鸿胪寺卿顾鸿达先去宣化和北狄接触。

    听完两人的意见,绍绪帝道:「准!」

    于是,北狄一边和大庆谈着,一边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劫掠他们所控宣化地界内的秋粮。

    九月十日,马驫一路掩盖踪迹,潜行返回了大青城。

    九月初六日,大庆鸿胪寺卿顾鸿达带着皇帝的上谕和议和方案,到了宣化前线曾达帐中,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司礼监秉笔太监朱原吉。顾鸿达和北狄的使臣特木尔进行了初次的会谈。

    顾鸿达表达的大庆核心诉求便是,北狄必须向大庆称臣,定期纳贡;北狄必须尽快退兵,放了宣化的围城,从大庆的国土退出,然后再商议如何开马市的具体措施。

    北狄自然不能接受先称臣丶退兵,再议马市的这个步骤。两边不欢而散。顾鸿达丶朱原吉退回鸡鸣驿。

    九月初七日,阿拉坦汗命小那颜为前锋将,领兵六万向曾达的先头部队进行了猛攻,两边进行了一次阵地战,双方都有损伤,尤其曾达这边死伤三千。

    九月初十日,顾鸿达又和特木尔进行了一次谈判,坚持称臣纳贡,宣化退兵。但是可以先议如果开马市,何处交易之事。特木尔坚持大庆自东向西需开君子堡丶张家口丶新河口丶得胜堡丶杀虎口丶红门口丶清水营丶平虏卫丶扁都口等九处为马市交易场所。

    九处开口,顾鸿达深深觉得风险巨大,于是称需奏皇帝知晓。两边这次倒没有撕破脸。奏摺回京,果然京中反对者多,连兵部尚书姜白石和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丁世晔都反对。于是皇帝口谕顾鸿达可以和北狄商议,先尝试开一个口子试点摸索。如果可行,以后再行商议开更多口岸进行马市交易。

    九月十三日,顾鸿达又和特木尔会谈,提出先开一口。特木尔坚决反对,北狄部落众多,在北部绵延,若集中到一口,则离开远的部落定然不满。所以坚持至少张家口丶得胜堡和平虏卫,自东到西开三口。顾鸿达又提出要奏报皇帝。特木尔掀桌怒道:「事事都要上奏,你这个使臣又有何用?不如你们皇帝自己来谈!」然后把着腰刀,无礼而去。

    九月十五日,上谕下达,可以开三口。顾鸿达传书特木尔,特木尔以顾鸿达毫无权限,不愿再议,要求大庆换人前来。顾鸿达颜面尽失。

    九月十六日,北狄再次陈兵和曾达对战,曾达死伤五千人。

    九月廿日,兵部尚书姜白石领钦差命,赶到鸡鸣驿,会同顾鸿达一并见了特木尔。重申了称臣纳贡丶宣化退兵的大庆核心诉求,同意开三口,并带来了具体马市交易的方案。特木尔看罢,对姜白石道:「本来大汗给了我至高权力,可以自行做主。你们汉人扭扭捏捏,凡事都要上奏,现在大汗责我办差不力,要我亦需上奏。姜大人,你且等等。」其实,这是特木尔来时,阿拉坦汗便对他提的要求,要将议和拖到九月廿五日之后。

    九月廿五日,特木尔传书姜白石,北狄同意这个初步方案,请大庆定给阿拉坦汗封什麽王。姜白石来时已得授命,便立刻回复定「归顺王」。特木尔反对这个「归」字,要求改为「和」字。姜白石看到这个回书,有点头疼,于是私下和朱原吉商量,邓修翼可有把握说服绍绪帝。朱原吉便对姜白石道:「可以一为。」

    九月廿六日,姜白石先行含糊地应了特木尔,于是面谈了退兵细节和受封时间地点等细节。双方互有拉扯,最后达成共识,十月初五日,北狄从宣化撤兵,十一月开三口,次年三月在大同得胜堡,阿拉坦汗受封,然后北狄派使团进盛京朝贡。

    至此绍绪七年的宣化之战才告落幕。

    (第三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