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蛛丝马迹(第1/2页)
仓库会面后的几天,谢文渊在疗养院的生活看似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他内心的弦却绷得更紧了。行动组外围的监控网以更大的密度和精度张开,对“夜枭”及其社会关系的监控持续进行,试图找出“老周”口中的“证明诚意”会以何种方式、在何时出现。谢文渊则按照指示,保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焦虑的“待价而沽”状态,既不主动联系“夜枭”,也在对方偶尔试探时,流露出谨慎的犹豫和一丝对“那边”承诺的期盼。
这种令人窒息的等待,在第五天傍晚被打破。谢文渊按照习惯在疗养院后山林荫道散步时,一个戴着草帽、农民打扮的老者,佝偻着身子,看似无意地从他身边走过,一个揉皱的纸团悄无声息地掉落在谢文渊脚边。老者脚步未停,很快消失在暮色笼罩的树林深处。
谢文渊心脏猛地一跳,但面上不动声色,自然地弯腰系鞋带,顺势将纸团攥入手心。回到房间,反锁房门,他小心地展开纸团。上面只有一行用铅笔写的、略显潦草的字迹:“明晚八时,城隍庙戏台东侧石狮,取货。”
没有落款,没有多余信息。这显然就是“老周”承诺的“证明诚意”。行动组迅速做出判断:这是一次“死投”,对方采用最传统也相对安全的方式传递信息或物品,意在进一步考验谢文渊的胆量和诚意,同时避免直接接触暴露自身。
“必须去取。”谢文渊在加密通讯中向行动组负责人汇报,“这是获取对方信任、接触其核心信息的关键一步。但对方很可能在交接点附近设伏观察,或者物品本身设有陷阱。”
行动组连夜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决定由谢文渊亲自前往取货,以展现“诚意”,但同时,一支精干的侦察小队将提前数小时秘密潜入城隍庙区域,控制所有制高点、出入口及可能藏匿观察点的位置,并动用技术手段对石狮周边进行严密扫描和监控,排查爆炸物或窃听装置。另一支快速反应小组则在附近待命,应对突发情况。
次日晚七时三十分,谢文渊穿着一身普通的深色便装,如同寻常市民般,随着稀疏的人流,走向那座香火早已不旺、在夜色中显得有几分破败阴森的城隍庙。戏台空旷,东侧的石狮在惨淡的月光下投出长长的阴影。他的心跳平稳,但感官提升到了极致,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周围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耳朵捕捉着风中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声响。
行动组的通讯器以极低的音量在他耳中提示:“周围已控制,未发现异常电子信号,石狮表面安全,物品在狮口内。”
谢文渊不动声色地走近石狮,假装驻足观看戏台,右手看似随意地探入石狮张开的巨口中。指尖触到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硬邦邦的方形物体。他迅速将其纳入袖中,动作流畅自然,没有片刻停留,转身便混入离开的人流。
回到安全屋,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油布包裹被小心打开。里面是一本看似普通的旧版《古文观止》,以及一张冲印的、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两个人站在一片椰林下的合影。其中一人年轻些,穿着国民党军常服,眉宇间依稀能看出陈瑞生当年的影子;另一人年龄稍长,穿着西装,面容清晰,正是那个“老周”!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民国四十三年秋,于凤山。兄瑞生嘱:风雨同舟,不忘初心。”
“民国四十三年”即公元1954年。“凤山”是台湾高雄的陆军军官学校所在地,也是国民党军队重要的训练基地。这张照片,意在证明“老周”与陈瑞生关系匪浅,甚至可能直接受命于陈,以此来取信于谢文渊,显示其“渠道”的“高层”和“可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七章:蛛丝马迹(第2/2页)
而那本《古文观止》则暗藏玄机。经过技术处理,在书页的字里行间,发现了用特殊密写药水书写的一份情报提纲和要求。
这份提纲,暴露了对方不仅想获取情报,更企图利用谢文渊作为“标杆”进行策反宣传,并作为“种子”发展地下组织,其野心和危害性极大。
“果然所图非小。”谢文渊看着破译出的内容,眼神冰冷。对方抛出的“陈瑞生”照片这个诱饵,确实加重了筹码,但也让他更加警惕——陈瑞生是否真的深度参与了此类针对他个人的策反行动?还是其名号被下面的人滥用?
行动组经过紧急研判,决定采取“将计就计,有限满足,引蛇出洞”的策略。由谢文渊按照对方的要求,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真伪混杂的“情报”作为回复。
这份“情报”将包含:部分已过时或即将调整、无关大局的沿海雷达站布防概况。关于某些二线部队番号调动。一份杜撰的、关于“高层对台政策存在分歧,部分人主张缓和”的“内部消息”的假情报。对于“反正”待遇,提出需要确保人身安全和一定的政治地位,并要求与“更高层级负责人”直接沟通,以此拖延时间,并试图接触更核心人物。对于发展组织,表示“需谨慎,有待观察”,不明确拒绝,留有余地。
回复的密写和投放,同样由行动组的技术专家精心操作,确保符合对方设定的通信规程,不留破绽。
数日后,回复被安全投递到指定地点。接下来的等待,比上一次更加煎熬。对方需要时间验证“情报”的真伪,评估谢文渊的“价值”和“诚意”。谢文渊则继续在疗养院扮演着他的角色,内心却如同在火山口漫步,随时可能面临身份暴露的灭顶之灾。
他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反复思考着陈瑞生在这盘棋中的角色。那张照片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他回忆起保定军校的岁月,回忆起北伐途中并肩作战的情景,与眼前这隔着海峡的阴谋策反形成了尖锐而痛苦的对比。难道昔日的理想与情谊,在政治的漩涡和时代的隔阂中,真的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用与算计?
与此同时,行动组通过跟踪“夜枭”和监控那个香港走私团伙,发现了一条新的线索:有一个神秘的、信号极其短暂的电台,偶尔会在深夜出现在沿海某个特定区域,其发射模式与已知的敌特电台均不相同,疑似新的、更高级别的联络渠道。
“磐石行动”似乎正触及到一个更深、更隐蔽的网络。谢文渊知道,当对方再次联系时,博弈将进入一个更加凶险的阶段。他不仅要面对更狡猾的对手,还要直面内心深处关于忠诚、信念与过往情感的残酷拷问。
夜色深沉,他站在窗前,手中摩挲着那半块微凉的徽墨。母亲的影像,林婉茹的信,还有那本烫金的《宣言》,依次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些,是他力量的源泉,是他穿越一切迷雾与险阻的灯塔。无论前方的蛛网多么错综复杂,暗藏多少杀机,他都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为了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承诺,为了那终将到来的朗朗乾坤。